本报记者 孙阎河
近段时间,气温逐渐上升,一些人便迫不及待地脱去厚厚的棉衣,换上了轻便的春装。为此,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树森提醒,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大家还要本着“春捂秋冻”的原则,不要过早脱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更要注意保暖。那么,“春捂秋冻”到底该“捂”什么部位呢?
陈树森介绍:“首先要保护腰眼。因为,春天养生贵在养阳,而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出现腰部酸软、怕冷、尿频、容易困倦等症状,经常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可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以上症状自然就会消除。其次要捂住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腹部特别是肚脐是不能受寒的,因为这个部位特别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第三要保护背部。人的背部关系到人的脊椎以及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不保护好,容易让风寒之邪透过背部侵入,引发疾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多穿一件背心就能很好地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第四要爱护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即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神门穴主管各脏腑元气,能够强化脏腑功能,所以捂好神门穴至关重要。第五要保护小腿。有些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有恶心呕吐、眼睛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些表现多因肝阳虚所致,需要重点保护好小腿。第六要捂好双脚。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脚部神经末梢丰富、敏感,脚部暖和才能使身体真正暖和起来。”
不过,陈树森也再次提醒大家,“春捂”也不能过度,要把握好时机。一般来说,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当气温持续在这个温度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适量减少衣服了;日夜温差大于8摄氏度时,就是“捂”的信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