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周唐、常畅)今年是完成医改“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昨日,记者从市卫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我市的医改工作以“五项巩固、五项突破”为着力点,在持续深化医改中巩固成效,重点突破,惠及民生。
巩固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今年,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确保参合率达到98%以上,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20万元,重大疾病实际补偿比例提高到70%左右。
今年,我市还将积极推进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并实现省级统筹;探索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新农合工作;积极推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今年,我市将继续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扩大二、三级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比例。积极推进非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对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监管。全面落实财政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落实政府对村医的专项补助,原则上要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
巩固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我市将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项目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统筹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基层卫技人员统筹管理机制,从体制上保障基层卫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缓解基层人才短缺的突出问题。探索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逐步解决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巩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今年,我市将着力稳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规范服务提升管理活动。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大绩效考核督查力度,保证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实施签约服务,强化对群众的健康管理,让其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30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8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35%以上。
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根据国务院和省、市的改革要求,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积极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深化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医院管理新机制。
今年,我市医改工作将重点在五个方面谋求突破。一是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探索中,我市将着力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实现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医疗联合体等载体,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全科医生(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医师、护士组成服务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探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继续推行预约诊疗、无假日门诊、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探索建立临床路径长效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
二是支付制度改革。我市将着力在医疗保障综合支付制度改革上寻求突破,实行以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付费的医保综合支付方式,推进建立医疗保障政策对医疗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卫生、人社部门协商沟通机制,实现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筹资、报销信息共享。积极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新农合、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医保“三保合一”。
三是建立医疗联合体。我市将着力在推进医疗联合体上取得重点突破,探索建立以城市区域医联体、城乡医联体、县乡一体化医联体、专业医联体等为组建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形成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新秩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使群众就医感受明显改善。
四是卫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升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能力的技术支撑。市卫生部门确定2014年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整合现有系统和资源,推动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和应用,力争全年发放100万张。积极推进数字医院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前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全部上线应用。按照省里部署,统一推进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建设项目,力争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在线管理和应用,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
五是医疗市场治理。我市将着力推进医疗市场治理,在卫生综合监管上谋求突破。持续深入开展“卫监行动”和“亮剑行动”,依法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推进医疗市场治理。创新卫生行业监管机制,卫生监管重点由重审批向重服务和过程监督转变。
我市还将强化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工作进行督查,加强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开展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维护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