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胡星、闫起磊)“资源陷阱”是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建议,应加紧实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避免“矿竭城衰”。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枯竭型和再生型四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说,其中一些城市发展只依靠单一资源,缺乏其他产业支撑,经历由成长到枯竭的“资源陷阱”,由此引发的经济增速放缓、环境破坏和失业等问题令人担忧。
李再勇说,树立全新的资源观,提前谋划,加快实施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资源型城市远离“资源陷阱”的关键。
“资源型城市向社会输送了‘能量’,应该得到生态补偿。”李再勇代表说,目前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多针对河流下游地区因享受到洁净的水资源而向上游地区补偿,但像一些产煤地区煤炭主要供给全国其他地方,建议构建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给予当地群众一定的补偿资金,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