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说卖萌
世界需要他的颠覆
也说姚明的“尽本分”
尽孝就在眼前 莫让父母等太久
苏家作
龙凤灯
公交车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4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交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资料图片)

 
   

  □张艳庭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公交车开拓了城市的边界。只要公交车能通到的地方,城市就把自己的疆界驻扎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边界从来都不是确定的。车辆的流动性给这个边界也带来了流动性和无限的可能。因此,当城市在不断地吞并着乡村和农田的时候,公交车也是“帮凶”之一,在给城市不断划定新的势力范围。

  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利弊,但总的来说,城市仍然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所在。城市在带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后,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快捷,更多的公共资源。公交车就属于其中重要的一项。这是公交车自身的悖论。虽然私家车早已不是稀罕物,但对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公交车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廉价应该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像在人们惯常的观念中,市民阶层是惯于算计的阶层。在许多意识形态明显的影视剧中,小市民仍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称谓。但事实上,现代化,尤其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表征就是,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经济体。作为一个经济体,必须要学会种种成本核算和价值的换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生存技巧。于是在对出租车和公交车的计费进行比较之后,市民们一般都会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不管怎么算,公交车出行都是最划算的。公交车由此成为市民阶层最重要的出行工具。

  除此之外,公交车还有另一个标签——环保。虽然公交车一样排放大量尾气,但相对于自驾私家车来说,在城市里乘坐公交车就是环保的。城市将许多逻辑和标准从绝对变成了相对。这种相对性可以一直排列下去,如:和乘坐公交车相比,骑自行车上下班当然要更环保。现代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价值和标准的多元,就建立在这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但城市的发展同时又在局限这种丰富性。如在上班这件事上,如果城市较大,住所离上班地址太远,骑自行车上下班无疑不具普遍的可操作性。于是以公交车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将形而上的环保与形而下的省钱统一了起来。

  虽然公交车有如上优势,但在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扮演的姚远对公交车大肆夸赞,并且拿轿车和它对比,让轿车也败下阵来,这就有点小市民的自欺欺人了。观众也大多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笑料,没有人会真正当真。就算坐轿车的人真得无法在车里站立,轿车最起码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而在公交车里,彼此没有关系的人被集中在一个空间里。人们需要在陌生的目光中正襟危坐,或无奈地站立,或目光不断搜寻即将出现的空座,最后抵达自己的目的地。我曾在一首名为《雨中的战争》的诗中写道:“雨水像一场战争/旷日持久/人们纷纷双手举起伞表示投降/而上下班时的公交车/拥挤得像拉着一车车战俘。”当大雨将走路和骑车的人赶进公交车之后,战俘的比喻可以形象地说明人们在爆满的公交车上的狼狈。钱钟书在《围城》中也描写过更严酷条件下人们挤车的感受:像罐头里直立的沙丁鱼。能够唤起我这个感受的是我在郑州乘坐公交车的经历。那次我从郑州的南端抵达北端,在人群拥挤的公交车上站立了将近两个钟头。自此,我对郑州这个城市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但郑州的状况与许多一线城市,尤其是超级大都市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超级大都市在空间上的扩张战争,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拥有了一个几成悖论的身份:他们既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却同时也是这场战争的战俘。他们既占有了巨大的空间,却又被拘束在狭小的空间里。

  因为这种城市的扩张,人们不得不耗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交通工具上。作为城市主流交通工具的公交车,承载着最为密集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怎样利用在公交车上消耗的时间?以我自己来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选择早上乘坐公交车上班时打盹补觉。而在下班或去其他地方时,我会在公交车上阅读。因为车辆移动造成的不稳定,不管是看书或看手机里的电子书,眼睛都不舒服。虽然这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法,但我还是好多次因为阅读而坐过站。有时候不得已只得坐返程车返回。这样的经历并不能划为美好记忆的范畴。

  我曾听过一个人说过,他最喜欢听公交车上人们的聊天。这些聊天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陌生人房间的窗户。的确,有许多时候这样的聊天都会暴露出许多隐私。我就在公交车上听到过大量的私密话语。有些是两个人聊天,有些是别人打电话时听到。如果在其他场合,这种偷听会很快被识破。但在公交车上,正襟危坐与侧耳偷听可以同时完成。一定程度上,公交车自身构成了偷听最好的掩体。从传播学角度说,偷听是促成流言或谣言的首要环节。流言在传播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而发展成为谣言。公交车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为流言或谣言提供了温床,但城市巨大而发散的空间却又把这流言或谣言消解。因为城市制造了陌生人。与乡村中的熟人社会相比,城市更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由公交车缩小的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不能缩短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传统乡土空间里人们因熟悉构成的伦理纽带,在城市很容易被消解。而对陌生人来说,流言或谣言的传播并不能带来道德审判,也不能带来道德快感。在城市,也无法找到一个道德伦理共同体,来完成这种审判。一个陌生人的真实故事和想法对于另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几乎可以当成虚构的小说一样,因为它们不会在这个聆听者的生活中产生实质影响。所以一个人在讲述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时,有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只是像在读一本小说。因为这个主人公在讲完之后很可能就会彻底消失,就像人们读完一本小说,合上书本后,主人公在阅读者生活中消失一样。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