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国利)在实现沁阳快速崛起的道路上,产业集聚区是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和“加速器”。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的沁阳市不满足现状,大胆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发展升级版。
日前,记者驱车从长济高速柏香出口下路,向北走约20分钟车程,便进入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沁北园区。站在沁北园区,记者依山南望总投资38.6亿元的晋煤天庆煤化工项目,但见塔吊林立,工房高耸。晋煤天庆总经理助理李强说:“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近90%的工程量,工装设备正在分批次安装,全力为今年6月的联动试车作好准备。”
晋煤天庆项目只是沁阳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的缩影。一路行驶,记者注意到,沁北园区属于开放式园区,所有企业依照地势由东向西分布在神农山脚下,中国化工、山西晋煤、北京金隅、河南神火、上海启舜、内蒙古君正、广东兴发等全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已建好厂房投入生产,有的正在火热建设中,有的刚刚破土动工。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前身为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2012年6月,经省发改委批准,沁阳市沁南产业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合并,成立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两园(沁北产业园、沁南产业园)”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作为全国煤化工龙头企业之一,晋煤集团在沁阳设立全资子公司,意义何在?“总部是把这里当成煤化工园区来运营,是总部煤化工板块的一个重要布局。”李强说,晋煤集团对该项目的要求是打造一个高端化、循环化、精细化、绿色化的园区,而对他们的要求则是建好一个项目,开拓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人才,闯出一条路子。
说到投资沁阳的初衷,李强称原因有三:这里土地平整,地价比较低廉;水资源比较丰富,有沁河、泹河、蟒河;交通优势明显,项目一期工程的西北边就是焦枝铁路。更主要的是,晋煤集团这个项目投资规模比较大,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5亿立方米煤燃气,而沁北园区是重型工业园区,5亿立方米煤燃气可供整个园区内的企业使用。同时,河南省又是个农业大省,这个项目生产的尿素既可就近消化,又可以尿素为产品再进行精细化工,研发氢和硝铵、苯胺工艺技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410家,安排就业5.4万人,建成区面积19.03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10亿元,缴税4.3亿元。其中,现代化工、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85亿元、22亿元、58亿元、38亿元。三年来,集聚区累计新建、改造道路68.7公里,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处理场和9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敷设供排水、燃气管网111.45公里。
集聚区一个个给力的数据,为沁阳强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下一步,集聚区将继续围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光电信息、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建设沁北六大产业园区,即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氯氢化工、铝及深加工、太阳能光伏材料、复合材料园区;建设沁南三大产业园区,即动力储能、光电信息和太阳能光伏园区,还有科技孵化、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等配套园区。预计到2015年,集聚区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牛中英说。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