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在博爱县柏山镇下期城村,有一个门前没有招牌的理发店。虽然没有招牌,但从早到晚来这里理发的人接连不断,而且经常要排队等候。
听说博爱县城北边有个一元钱理发店,而且坚持几十年不涨价,记者在一次下乡采访途中顺道走进了这个理发店。果然,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有七八个人在等待理发。
这位理发师傅名叫王成俭,今年66岁。他从1962年起就在村里给人理发,至今已有52个年头了。“我开始干理发这一行时才14岁,当时是边学边干,一年后家里开了理发店。”王成俭说。
开店几十年,王师傅的手艺自然不用说了,但价格上,男人理发带刮脸、女人剪发带吹风,都只收一元钱。“走遍博爱县,没有第二家一元钱的理发店。”一个等候理发的顾客说。
下期城村是个有着上万人口的大村,加上周边十里八村的人也都来这里理发,王师傅每天6时就开始忙了,通常要干到晚上十来点,一天要给七八十个人理发。
王成俭说,他原籍安徽宿县,14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就带着他投奔博爱县柏山镇的舅家。村民们很照顾他们娘俩,还有人让出房子给他们住。他理发这么便宜,就是想报答乡亲们当年的恩情。
“最开始理一次发两毛钱,后来五毛,1978年涨到一元钱,但直到现在都是这个价。”王成俭说,“现在即使农村的理发店,理一次发至少也要四五元钱,所以经常有一些同行来找我,说我影响了他们的生意,还有人脸红脖子粗地吵着要我涨价。我带出的徒弟也有五六十个,学成后都自己干了,他们当中也有人来劝我涨价,我老婆还为这事跟我生过气。但我坚持不涨价,而且永远不涨价。钱多少是个够?生活能过得去就行。”
记者了解到,王师傅还经常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理发。对一些特困户,他干脆不收钱。“对生活困难的人,一元钱也是钱,我少挣一点他就省一点,大家需要互相帮衬。”王成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