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董永故里——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
每年一次的孝道文化传承的特殊仪式如期举行。经过推举、评选,全乡的十大孝子和15名道德模范披绶带、戴红花,接过镌刻着“家和万事兴”的牌匾,并接受来自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的热烈掌声。
这是记者连续第四年亲历这一仪式,切身感受孝道文化在这里的代代传承。
传说之美口相传
以卖身葬父而名列二十四孝的董永,因一个传说而家喻户晓。
在小董村及周围的乡村,你随便问起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无论妇叟童孺都能给你说个一二三,且是那样的兴致勃勃、绘声绘色,仿佛确有其人其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仙女张七姐是神话人物,无可稽考,董永却是历史人物,可以考证。”说这话的,是小董村人孙巨才。出生于1949年的孙巨才的家距离董永墓只有100多米,其自言是“听着董永故事长大的人”。
自1985年开始,孙巨才通过考察遗迹遗址,访问传承长老,收集口头传说,已整理或发表的有关董永传说的故事有百万字之巨。
据孙巨才考证,董永出生于西汉末期,即成帝(刘骜)建始四年(公元前二十九年)农历二月初三。董永自幼丧母,家境贫穷,辘车载父,肆力田亩,随父居住在河内郡怀县县西大董村(今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董永为人良善,助人为乐,并非常孝敬父亲。父亲病危时,董永千方百计为父亲求医,用尽家资。父亲亡故后,无钱安葬,董永卖身葬父,因此被迫到离家7.5公里的傅家湾(今武陟县三阳乡傅村,因村南为沁河老龙湾,又名傅家湾)傅财主家当长工抵债。汉建武三年冬(公元27年冬),被举为孝廉,并于农历十一月初十下旨褒奖董永为天下孝子之楷模。自此,董永孝行名传九州,流芳百世。
据考证,七仙女亦是人不是神,是下封村的张七鲜,人们称其七鲜女,后人尊称其张七姐。
向善爱美之心,世人共皆有之。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河南省武陟县与江苏省镇江市、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一起共同成为申报地获批。但孙巨才认为,董永传说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其源头,有其主流,亦有其支流,它从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的怀县(今武陟县)向四处扩散,传播的主流向东到山东千乘,再向南过汝南到湖北的安陆,然后再汇入江南广大地区。
传承之迹随处见
孙巨才说,董永传说是南迁的董永后人们带去的祖籍老根文化,相同的故事梗概与相仿的地名、人名都寄托着董永后人对祖籍地的怀念,这就是极其普遍的“董永现象”。
循着这一美好传说,记者踏访了董永故里的角角落落,也印证着孙巨才的诸多考证。在小董村周围的许多村子,名称都与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有关。2000多年来,这些地名使董永和七仙女在这里留下了一串串的传奇脚印,像活化石,是真历史,到处都印证着传说在这里的原生态故事。
在小董村西南角的沁河堤下,有一个小小的院落。这里就是董永墓的所在地。
据说,由于历朝历代倡导孝子忠臣,皆加褒奖重修,董永陵园规模越来越大,该墓园曾占地近百亩。后来,董永陵园不幸毁于战乱,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文革”期间,董永陵园被破“四旧”的红卫兵夷为平地,几块唐天宝年间、宋建隆年间、清乾隆年间的古碑被砸得粉碎,只剩下一块民国元年立的董永墓碑。
曾亲历那个时代的孙希平,如今是董公陵园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长。他带领记者绕到董永庙后说,该墓园重修时,后墙就建在董永墓上。据说,在董永墓的墓顶上,曾自然生长着两棵姿态奇异的杜梨树。两棵树干相距二尺,两大主枝自然连接,犹如两人相拥,被人称之为连理枝。小董人历代传说,张七姐为了和董永再不分离,二人的灵魂化为两棵杜梨树紧密拥抱,世世代代永远在一起,“杜梨”者,即“杜绝分离”之意。
如今,董永墓顶的杜梨树虽老树不在,却老根复芽,在10年前又长出了一棵杜梨树,树干已有碗口粗细。每逢农历二月初三董永生日,小董村村民都会隆重地集会,并有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来此进香许愿。
由董永墓东行200米,就进入了一条不足3米宽的窄巷。巷里仍是对门而建的老房,巷名也因一棵老槐而得名,曰古槐街。在古槐街11号门口,有一棵老槐树需两人合抱,可惜树心已中空,春枝仍未发,被风摧折的断枝上挂着7个大红灯笼,更显得老枝斑驳,有些突兀,直愣愣地刺向天空。
孙希平告诉记者,即使是村里90多岁的长者,也说不清这棵树植于何年,只说老槐最盛时,可荫天蔽日。
为此,记者驱车沿沁河大堤而行,来到大凡村时,果然又见到了一棵老槐树。据传,在西汉后期,大凡村的标志物就是大槐树,在十几里地以外就能望见。后大槐树被神化,成了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董永和七仙女相会成亲之地,并在大槐树后面盖起了“槐荫庙”,庙内敬奉“老槐爷”,感谢他成就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美好姻缘。
如今,在村委会精心组织下,大凡村又重新修复了槐荫寺,寺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2米,寺内除供奉如来佛像外,还敬奉着笑容可掬、白须飘飘、手持拐杖的槐荫爷塑像。同时,寺内还珍存有唐代八棱陀罗尼经幢,幢体通高147厘米,顶为正方形,底座为正方形复莲盆,上端每面雕有神态各异的佛像,整个幢体阴刻陀罗尼经文。
据悉,周围的庄户人家如今仍常来这里烧香磕头,而在槐荫寺门前的槐树上,枝枝丫丫上挂着很多村民们许愿的红灯笼和红布条。
本报记者 许伟涛/文 赵耀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