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山阳区 努力开创转型升级持续求进的新局面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阳区 努力开创转型升级持续求进的新局面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市委书记孙立坤(前中)在山阳区调研项目建设工作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深(前中)到山阳区指导工作
  山阳区区委书记孟令武(前左一)检查社区建设工作
  山阳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玲(前右一)慰问辖区耄耋老人
  重大项目落地,山阳区区委书记孟令武(后右三),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玲(前右一)出席签约仪式
  城市CBD财富集聚地
  旅游文化渐成产业
  三产发展提档升级
  重大项目持续发力
  外商到高新企业考察
  特色商业区呼之欲出
  现代都市亮丽如画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创业培训放飞梦想
  传统文化深受青睐
  志愿服务温暖你我
  健康理念守护健康
 
   

  序 言

  2013年,山阳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机遇,按照“务实重干、加快转型”的总基调,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向上的发展态势。2013年,山阳区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6.5亿元、4.35亿元、74.8亿元、68.47亿元、11053元和23027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2%、13.1%、22.4%、13.1%、12.2%和11%。

  2014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更是调结构、保增长的关键一年。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27万睿智勤劳的山阳儿女必将奏响一曲曲科学发展、全面跨越的史诗壮歌!必将豪情万丈、携手迈进一个崭新的春天!

  山阳名片

  ★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区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百强文化旅游区

  ★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区

  ★省级文明城区

  ★全省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

  ★省级优秀金融生态区

  ★省级文化工作先进区

  ★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

  点睛

2014年,山阳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继续牢牢把握“务实重干,加快转型”的总基调,落实深化改革各项目标任务,按照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的总要求,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产业转型上台阶,城市转型创优势,社会转型抓创新,作风转变求实效,努力开创转型升级、持续求进的新局面。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目标。

  突出项目建设

  在产业转型上实现新提升

  加速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着力抓好8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其中25个新开工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7.46亿元,21个续建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1.6亿元,34个运作项目今年要取得扎实成效。在商贸服务业上,将特色商业区和服务业发展列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进行单独考核,依托“一区两带五圈”发展规划,坚持集聚规模、扩大体量,力争丹尼斯扩建、盛业清华园、万基华府、科艺小区改造、太行名府、太极文化交流中心东南角开发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老山阳商城开发、公铁联运物流园等一批协议项目顺利落地,着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都市商圈和特色街区。在工业方面,坚持做优增量、做强存量,进一步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电子竞技产业园、机械加工产业园等入驻项目的产业带动作用,吸引同类和关联企业链式入驻,扶持汉河电缆、福瑞堂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发挥集聚区平台作用,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税收1.2亿元。抓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储备、申报、实施、验收。抓好“创新能力评价”“创新券”等科技政策的组织落实。

  突出招商引资

  在改革开放上实现新提升

  通过招商促商圈繁荣、业态提升、产业转型。紧盯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大力实施品牌招商。依托西经大道两侧、新商城北侧、农科所观光园等优势地块,积极实施重点项目招商。通过引进城市综合体、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等先进业态,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依托远大财富大厦、华融国际、嘉隆国际等商务楼宇,引进一批电子信息、商务咨询、企业总部等,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同时,紧紧围绕经济转型示范市、城市水系建设等,做好相关项目的落地承接工作。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加大对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发挥集聚区平台作用,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产业集聚,转型发展。完善区级融资平台,拓宽招商渠道,积极实施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深入推行外来投资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认真梳理在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项跟踪督办,及时查处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的案件,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着力把山阳打造成投资的洼地和吸金的磁场。

  突出城市建设

  在城市转型上实现新提升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力服务十大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扎实做好“双违”整治工作,优化城市形象、拓展发展空间。路网建设方面,城际铁路将建成通车,文汇路、龙源路、丰收路在省运会前完成拓宽改造,中原路拓宽改造启动。城市水系方面,将启动辖区内总长17.7公里的瓮涧河、李河开挖和新河综合开发征迁及交地工作。南水北调主干渠建成通水,启动绿化带和苏蔺水厂征迁工作。生态建设方面,完成黎明脚步公园建设、北部矿山环境治理、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和“七河八路十二公园”中涉及山阳区的绿化工程。投资1250万元,完成周庄路大修改造和第二批34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加快南水北调安置房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作、高效能管理,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稳妥推进山阳实业公司、凤凰实业公司、郝庄等一批城中村项目开发,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科艺小区棚户区改造征迁工作,加大太行名府项目推进力度,开工建设东城花园三期,完成贝格棚户区改造一期安置房建设。精心做好农村工作,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深化城管环卫体制改革,积极推广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作,切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工作,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的产生,建设美丽山阳。

  突出社区建设

  在社会管理创新上实现新提升

  以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为目标,大力实施832工程,深化一个载体、夯实两个平台、抓好三支队伍、提升四项服务、运行五项机制。把社区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投入专项资金,深入开展和谐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分别确定2个试点进行建设,并有计划、分步骤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推进社区办公用房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健全运行机制、打造服务特色、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把试点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深化“五型社区”“平安山阳”建设,加快职能整合、重心前移、服务下沉,建立健全职能部门与社区服务的联动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着力提升辖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社会安全和谐稳定。

  突出改善民生

  在为民服务质量上实现新提升

  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使转型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人民群众。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补助水平,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创建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为载体,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日常安全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继续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突出作风建设

  在强化工作落实上实现新提升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文风会风,大力倡导务实重干,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绩效管理,提高政府效能。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公务员能力素质,努力建设法治、高效、廉洁、为民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更加有效监督政府,让政府更好服务人民。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三公”经费持续下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