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绿色为美丽焦作筑梦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绿色为美丽焦作筑梦
——市林业局构建大生态网络工作扫描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太行山绿化。
  黄河湿地保护区。
  农田林网体系建设。
  市森林公园内的参天白杨。
 
   

  每年春季的植树造林工程,让北部浅山区越来越多的山体披上了绿装;位于南太行生态景观带的红砂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驻足游玩;城市西郊,焦作森林公园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黄河滩区,昔日飞沙走砾的滩涂,已被林地构建的生态涵养带牢牢锁住。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正在我市形成。

  “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焦作长远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平均的大众福利,更是大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公益性事业。”市林业局局长朱玉正说。2013年,全市计划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15万亩,重点实施南太行生态景观带、林邓线两侧高标准绿化和高速公路两侧绿化提升工程,实际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7.2万亩,其中造林14.8万亩、抚育2.4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06.4%。

  【现状】 大生态网格局初显

  本报记者 翟 艳

  近年来,我市各地通过大力开展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林业用地面积达160.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4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7%,全市各县市区已实现林业生态县创建目标,生态焦作、绿色焦作的大生态格局已初具规模。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实施了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改扩建、防沙治沙、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村镇绿化、林业产业、森林抚育和改造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009年至今,全市共完成森林资源培育91万亩,全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改善与提高,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工业原料林基地达30.9万亩,沿黄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北山绿化工程累计造林近1.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60余万株,项目成果已成为展示焦作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窗口;平原绿化实现全市整体高级达标,是全省较早实现高级达标的地市之一;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宜林荒山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少。

  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管护,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林地林权、林木采伐利用和木材运输管理日趋规范。全市划定公益林65.59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达到48.83万亩,省级公益林面积达到6.76万亩,市级公益林10万亩。全市已全面停止公益林商品性采伐,山区自然植被得到初步恢复。加强完善“一站三网”森防体系建设,在确保监测覆盖率基础上,与市气象局签订《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合作协议》,有效提高了生产性预报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9%。以下。切实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全市森林火灾平均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河南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总计37万亩。山区生态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屏障初步形成;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较为完备,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了生态基础;黄河涵养带已由林木稀少、风沙灾害频繁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金银滩,生态和产业的示范区。

  【攻坚】“创森”林业在行动

  本报记者 翟 艳

  201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暨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建设推进会,全面启动“创森”工作。会后,林业部门紧紧围绕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工作中心,以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政府工作报告、省委3号文件和市委2号文件、“十大建设”精神和要求,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转型奠定了林业生态基础。特别是“十大建设”之“生态建设”中林业重点工作,“南太行生态景观带、林邓线两侧高标准绿化、高速公路绿化提升工程”进展顺利。

  为推动“创森”活动,市创森指挥部、市林业局多次召开会议,成立7个技术服务组,强调有关人员要“三到位”(协调解决问题、苗木信息传递、造林技术指导到位),“六清楚”(政策、责任、情况、标准、节点、进度清楚),有力推动了“生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按照“一区两带三网多点” 总体布局,编制的《河南省焦作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2013年11月24日,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在已建立黄河湿地国家级保护区面积11.25万亩的基础上,积极筹建申报黄河湿地省级保护区,总面积38.00万亩,涉及武陟县、温县及孟州市三县市。对不适宜划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湿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筹划建成湿地公园。

  南太行生态景观带是我市确定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截至2013年年底,该工程已完成造林3600亩,栽植苗木26.3万株。为了保证造林成效和林区防火,市县财政投资1000余万元,规划建设深水井10眼,如今7眼井已完工。

  林邓线是我市中心城区通往云台山景区的重要道路,两侧高标准绿化工程也是我市创森工作的重点工程之一。总长度53.6公里,规划绿化面积1895亩,其中需新造林1080亩。截至2013年底,共完成新造林1580亩,栽植各类苗木15.8万株。

  高速公路两侧绿化提升工程是我市林业生态网络建设的重点工程。2013年,我市根据河南省高速公路提升改造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每侧不低于10行的标准对境内两侧总里程为356公里的高速公路绿化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全市高速公路2013年共完成绿化4040亩,为年度任务的100.5%。

  【筑梦】 半城青山半城水

  本报记者 翟 艳

  今明两年,焦作市将围绕“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的林业生态网络布局,努力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逐步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努力建设半城青山半城水的美丽焦作。到2015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7%,城市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在11平方米以上,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一区”生态体系建设——南太行山区生态体系建设

  南太行生态区分为浅山区、过渡带、深山区三个地理单元和八条进入景区的道路,区域内可利用面积100万亩。该区域主要是强力推进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建设,在中心城区北部解放、山阳、中站三区,打造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绿色生态景观带,新增绿化面积6万亩,真正把北部山区建设成集休闲、健身、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治理亮点。

  南太行山区面积170万亩,海拔200~1327米,涉及修武、博爱、沁阳三县市和解放、山阳、中站、马村四城区。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区(面积60万亩),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生态群落结构合理,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是我市重要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重点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封山育林等工程,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升该区生态功能,使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海拔500~800米的浅山区(面积50万亩),目前处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期,灌木林是林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种类较为丰富,已具备基本的生态功能。重点是针对不同灌木林地特点,通过封山育林辅以人工造林、灌木林改造形成乔灌合理搭配的森林生态系统。海拔500米以下的前山区(60万亩),历史上由于采矿、割灌和人为活动森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地类主要由采矿废弃地、稀疏灌木林组成,林业生态功能丧失殆尽,严重影响全市的生态大环境和景观,是生态治理的最重要区域。重点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管控各种开发活动,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太行山绿化、小流域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改变目前生态功能低下,生态恶化的局面,形成与城市环境改善、休闲旅游建设相匹配的森林资源,打造山清水秀、功能完善的生态屏障。2014年年重点完成人工造林6.4万亩、森林抚育2.8万亩,重点推进南太行生态景观带红砂岭企业绿化基地7000亩造林,以及山前党政机关绿化基地的补植补造。

  “两带”生态体系建设——黄河生态涵养带建设和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建设

  黄河生态涵养带建设。黄河流经我市98公里,区域面积78万亩,由南向北依次划分湿地保护带、产业基地带和堤岸防护林带三个生态治理区域。黄河湿地保护带,除孟州黄河湿地一部分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余38万亩还未划建自然保护区,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2014年重点着手筹建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滩区产业基地带,重点建设防风固沙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农林间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升级。黄河堤岸防护林带,重点是在黄河堤岸两侧各营造100米宽的堤岸防护林,形成长98公里,宽5公里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带。2014年重点完成退耕还林荒地配套造林、特色经济林等1.1万亩。

  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建设。南水北调总干渠在我市境内全长75公里,其中农村段66.2公里,两侧规划建设各100米宽,具有景观效果的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和林果园区产业带,努力将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建成集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旅游观光和农民致富增收“六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带,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三网”生态体系建设——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

  道路林网。通过对全市道路的全面绿化美化,道路林木绿化率在95%以上,整体上实现道路林网化,形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

  河渠林网。我市有大沙河、丹河、蟒河3条中型河流和蒋沟、济河、大狮涝河等14条小型河流,白墙水库、青天河水库、逍遥水库等26座中小型水库。河渠林网的建设以河渠两岸和水库周围水系森林为重点,实施集防护、景观、旅游等多功能的精品水系森林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市的滨河、环库生态景观带。焦作市城区的水系林网建设围绕“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映新城、东西湿地保生境、六湖两库塑美景”的城市水系建设,倾力打造集景观观赏、休闲娱乐、防洪排涝于一体的优美的滨水绿色廊道,形成特色鲜明、景色优美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带。2014年重点做好中心城区大沙河城区段18.5公里两岸以及引黄入焦总干渠的绿化美化工作。

  农田林网。农田林网建设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开路、统一标准,统一拍卖”的工作机制,统筹考虑沟、河、路、渠,综合治理风、沙、旱、涝,优化树种结构,乔灌结合,实现农田林网标准化。2014年重点抓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中的农田林网建设,实行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建设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网,力争完成0.97万亩的农田防护林网改造提升任务。

  “多点”生态体系建设——中心城区绿化、县城绿化、村镇绿化、景(区)点绿化

  中心城区绿化。将解放区、中站区、山阳区、马村区以及焦作新区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城中水系、滨河、绿地与道路生态景观带,在中心城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在城郊建设焦作城市环城森林公园体系,构筑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改造升级现有公园绿地,规划新建公园绿地。遵循大小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大型综合市级公园,小型区级公园,新建玉龙山森林公园、西部万亩生态园、黄龙洞森林公园、白鹭湿地公园等。

  县城绿化。六县(市)建城区加大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社区绿地等升级改造力度,完善道路、水系、园区等绿地体系,营造环城森林,提高绿化覆盖率。

  村镇绿化。在全市1800多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通过营造环村(镇)林带、庭院植树、村镇小型公园建设,不断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景区(点)绿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实施生态旅游产业的系列化开发,加快云台山、青天河、神龙山、陈家沟、嘉应观等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旅游通道沿途可视范围内景观提升,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

  让“绿色”为美丽焦作筑梦,相信半城青山半城水的未来,离我们会越来越近,焦作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图片由市林业局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