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允安 本报通讯员 郭宴光
“综合液压修理机”“立式单体柱试压架”“风钻杆钻机”……这些在焦煤集团九里山矿生产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的设备,全都出自一位矿工的潜心研发,而且原料全是在生产中回收上来的废旧材料。这位矿工就是该矿供应科修旧利废班班长、现年51岁的刘金玉。“我们的刘班长真是位大能人,他设计的立式单体柱试压架,一次可试压40根单体柱,既省工、省时,又提高了安全系数,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日前,记者到该科修旧利废班采访时,该科单体柱修理车间员工杜金荣这样描述正在旁边忙活的刘金玉。
刘金玉的工友告诉记者,刘金玉在煤矿工作已有30余年了,其中有26年是与矿上的废旧工钢、螺丝、锚杆为伴。在多年的维修工作中,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维修技术,《电焊技术》《电机原理》等书籍每天带在身上,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充电,这也使他对机电设备的结构、性能、原理了如指掌。
记者了解到,2011年以前,该矿回收的旧锚杆都存放在废料室内,为了让这些旧锚杆重新“上岗”,2012年该矿花费10余万元购买了一台锚杆拉直机,但是经过机器拉直的锚杆强度达不到要求,在井下无法使用,而机器自身也经常“罢工”。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刘金玉自己绘图纸,并经常加班到深夜,夜以继日地反复研究解决方案,在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后,他利用废旧的槽钢、液压缸、高压编织胶管、工字钢、罐道以及液压泵拼装成了一台“综合液压修理机”,使W型钢带、轴承、U型卡等各种废旧材料都能在这台机器上进行校直,实现一机多用,而且省时省力。刘金玉告诉记者,一根2.5米长的新钻杆96元,以前用坏的钻杆只能当废品卖,为此他潜心研究出能够修复这种钻杆的“风钻杆钻机”,从而变废为宝,每天能为矿上修复50多根钻杆。去年11月以来,矿上没有再购买过新钻杆。
一项项小创新,一台台连自己都叫不上名却非常实用的机器……几年来,经刘金玉潜心研究的科技创新项目就有20余个,他也成为广大员工眼里的创新能手。正是因为他爱钻研、善思考,所创新的各种机具成为修旧利废的专业工具,去年该班废旧物资复用总额达266.18万元,为该矿节约材料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看着成堆的废旧生产设备材料当成废铁卖我很心疼,通过创新让这些破烂儿得到重新利用,既节约了资金,又减轻了大家的劳动强度,苦点、累点我都愿意。”刘金玉感慨地说。
图为刘金玉(右)正在和工友一起对隔膜泵进行改良创新。
本报记者 马允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