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比如校长陈海琴在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同时,还负责英语学科教学研究;业务校长秦江波担任历史课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还负责政史地学科教研……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教学工作,该校让领导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规范教学管理。
为打造高效课堂,在备课上,该校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即“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集体备课中,教师分工合作,不同教师可以备不同的章节,备课的数量下来了,质量上去了。合作的结果就是高质量的备课成果可以互享,既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上,该校倡导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不搞统一模式,但不代表放任自流。包学科领导、教研组长、任课教师,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雷打不动。听评课的关键在评,评课时,学校领导亲自参与,好的少说,主要说缺点与不足,如果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那么下周还是该老师做课,大家重新评课,实验学校把这种做法叫做“磨课”,咬住一点,精心打磨。除了学科组内的常规活动之外,全校性质的优质课评比、观摩课、展示课、汇报课,每学期都要举行,每个教师都要经过“磨课”过关。通过“磨课”,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2013年,该校的多名教师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的优质课比赛中,屡次为学校争得荣誉。
教师长期坚持书写教育日记是该校的又一特色。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内容不限,可以是课堂教学反思,可以是与学生交流的心得体会,可以是学生管理的经验总结,可以是瞬间教育灵感的记录。校长定期检查,期末评比奖励。坚持书写教育日记,及时提炼教学经验,利于教师提升思想境界,增进师生间心灵沟通。
实验学校的教学管理,让记者感觉到既有坚持又有变革,既实在又有创新精神。这也许是该校长期保持优异教学质量的秘密所在吧!
注重素质培养
发掘学生潜能
下午放学后,记者发现该校活跃着许多学生社团,有田径、舞蹈、书法、绘画、合唱、乒乓球等,项目种类很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报名参与。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中,能抽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展示风采,发挥特长,尤其难能可贵。记者问陈海琴校长,这样做不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吗?陈校长告诉记者,文化课与发展特长并不矛盾,我们学校不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无用之才,而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们学校办学的理念与宗旨。
重视第二课堂是实验学校的光荣传统。自2003年建校以来,在各种文体活动比赛中,该校师生从全国性奖励到区级奖励,各种荣誉拿了个遍。该校曾获得过全国书法绘画比赛优秀组织奖和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先进单位、焦作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焦作市艺术社团先进单位称号。在单个参赛节目上,该校的舞蹈与课本剧曾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曾创造过6个节目全部获得焦作市节术节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国家教育部文体司领导曾到该校调研,在观看节目后,对该校的文体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在,“阳光体育”成为许多学生的奢望,但在实验学校,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以及课外活动,在时间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保障;不允许其他任课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将体育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并与奖学金挂钩,在制度上给予保驾护航;学校德育处参与课间操管理、“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等,严格管理,评优罚劣,保障锻炼效果。2013年,马村区实验学校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学校。这标志着该校的“阳光体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走近课外活动时的实验学校,教室里,学生在安静地自习;田径场上,运动员们意气风发;舞蹈室里,小队员们挥汗如雨;美术教室里,学生在用心勾勒最美好的未来。这是一方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这是一所创造教育奇迹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