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3月9日,马村区实验学校代表队在我市首届汉字听写大赛中学组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冠军,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马村区实验学校已连续3年获得焦作市初中教育质量一等奖,教育教学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出类拔萃。2013年,该校中招考试成绩再创辉煌,363名考生,被焦作一中录取118名;145名考生成绩达到省示范性高中统招录取分数线,上线比率达40%;4名学生中招成绩进入焦作市前10名,600分以上考生达52人。在升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该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的荣誉室,记者看到各种荣誉证书堆积如山:河南省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第七届河南省少儿文化艺术节儿童组节目一等奖、马村区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小学乒乓球比赛团体一等奖、马村区中学生篮球赛第一名……文化课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翼齐飞,相得益彰,马村区实验学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建校短短10年的马村区实验学校,是如何从我市诸多老牌名校中脱颖而出、备受注目的呢?
马村区实验学校校长陈海琴说:“五育德育为首、打造高效课堂、发掘学生潜能,是马村区实验学校一贯的办学宗旨。”
成才先学做人
五育德育为首
“成才先学做人,德育教育是办学之本。”陈海琴说。该校一直将德育教育作为品牌和龙头工作来抓。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德育教育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星级管理,让学生星光灿烂。马村区实验学校推行了学生星级管理制度,尝试进行综合素质多元化评价。制订了《星级管理实施方案》。每学期初,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本期要争取的奖励,期末进行总评。通过自评、他评、家长评、师评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对于十星学生和各项最佳之星,学校要总结表彰,颁发荣誉证书。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更多的同学体会了成功,增强了信心。
细节管理,让学生规范有序。细节决定成败,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更多的是体现在细节管理上。在实验学校,记者发现,每个学生都佩戴胸卡,并且颜色不同。经询问得知,该校是半寄宿制学校,学生出入管理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为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区分走读生与寄宿生,学校制作了不同颜色的胸卡,上面有照片、姓名、班级,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佩戴胸卡,既实现了走读生和寄宿生出入校门的规范管理,又起到了方便教师在学校内对全体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监督的作用。在该校餐厅,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就餐秩序井然,卫生干净整洁。仔细观察,记者发现,每次吃饭时间,都有一名值班领导和餐厅经理到岗,生活教师同时参与到学生就餐管理中,具体指导督促学生的就餐行为。学生就餐位置固定,餐桌上写有班级、姓名,卫生包干,生活老师把学生的表现随时记录在册,每天反馈到德育处。这种做法,彻底扭转了学生餐厅就餐的脏、乱、差情况,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实验学校,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学生守规矩、有礼貌,学生见到老师,无论教不教自己,都能开口问好;就寑时,只要熄灯铃响过,宿舍顿时寂静无声;操场上,跑步时,每个班级的队形都是那么整齐,口号是那么响亮;升旗仪式上,旗手是班级中选出的优秀学生,精神焕发,活力四射。学生管理的触角虽然深入到各个层面,学生却感到既紧张又活泼,并没有压抑感。
实验学校也有“后进生”,但是,不抛弃、不放弃每名学生,是该校始终坚持的信条。该校德育处建立了帮教档案,并制定了具体帮教措施。学校还成立了德育培训班,利用星期五放学后,进行德育帮教工作。德育帮教不是简单的说服、惩罚,而是针对违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违纪原因,举办各种主题活动,用爱心去关怀,用耐心去感化,让他们体验到实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让学生有自信、会做人、能发展,正是实验学校德育教育的精魂。
创新教学管理
打造高效课堂
从默默无闻到全市名校,靠的是什么?陈海琴说:靠的是我们拥有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教师团队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教学质量是我们立校之本。
学校领导也是一线老师,是该校一直坚持的管理信条。走进马村区实验学校校领导的办公室,记者发现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满了学生作业和教案,他们不但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还参与学科的科研和一线教学。比如校长陈海琴在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同时,还负责英语学科教学研究;业务校长秦江波担任历史课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还负责政史地学科教研……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教学工作,该校让领导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规范教学管理。
为打造高效课堂,在备课上,该校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即“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集体备课中,教师分工合作,不同教师可以备不同的章节,备课的数量下来了,质量上去了。合作的结果就是高质量的备课成果可以互享,既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上,该校倡导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不搞统一模式,但不代表放任自流。包学科领导、教研组长、任课教师,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雷打不动。听评课的关键在评,评课时,学校领导亲自参与,好的少说,主要说缺点与不足,如果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那么下周还是该老师做课,大家重新评课,实验学校把这种做法叫做“磨课”,咬住一点,精心打磨。除了学科组内的常规活动之外,全校性质的优质课评比、观摩课、展示课、汇报课,每学期都要举行,每个教师都要经过“磨课”过关。通过“磨课”,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2013年,该校的多名教师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的优质课比赛中,屡次为学校争得荣誉。
教师长期坚持书写教育日记是该校的又一特色。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内容不限,可以是课堂教学反思,可以是与学生交流的心得体会,可以是学生管理的经验总结,可以是瞬间教育灵感的记录。校长定期检查,期末评比奖励。坚持书写教育日记,及时提炼教学经验,利于教师提升思想境界,增进师生间心灵沟通。
实验学校的教学管理,让记者感觉到既有坚持又有变革,既实在又有创新精神。这也许是该校长期保持优异教学质量的秘密所在吧!
注重素质培养
发掘学生潜能
下午放学后,记者发现该校活跃着许多学生社团,有田径、舞蹈、书法、绘画、合唱、乒乓球等,项目种类很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报名参与。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中,能抽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展示风采,发挥特长,尤其难能可贵。记者问陈海琴校长,这样做不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吗?陈校长告诉记者,文化课与发展特长并不矛盾,我们学校不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无用之才,而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们学校办学的理念与宗旨。
重视第二课堂是实验学校的光荣传统。自2003年建校以来,在各种文体活动比赛中,该校师生从全国性奖励到区级奖励,各种荣誉拿了个遍。该校曾获得过全国书法绘画比赛优秀组织奖和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先进单位、焦作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焦作市艺术社团先进单位称号。在单个参赛节目上,该校的舞蹈与课本剧曾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曾创造过6个节目全部获得焦作市节术节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国家教育部文体司领导曾到该校调研,在观看节目后,对该校的文体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在,“阳光体育”成为许多学生的奢望,但在实验学校,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以及课外活动,在时间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保障;不允许其他任课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将体育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并与奖学金挂钩,在制度上给予保驾护航;学校德育处参与课间操管理、“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等,严格管理,评优罚劣,保障锻炼效果。2013年,马村区实验学校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学校。这标志着该校的“阳光体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走近课外活动时的实验学校,教室里,学生在安静地自习;田径场上,运动员们意气风发;舞蹈室里,小队员们挥汗如雨;美术教室里,学生在用心勾勒最美好的未来。这是一方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这是一所创造教育奇迹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