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本报通讯员 许 凯
花白的头发,饱含着他30年艰苦拼搏的辛劳;一身泛白的工作装,诠释着他一个老煤矿员工的本色;30年来,他犹如一头永不停歇的黄牛,默默无闻地躬耕在煤海深处;连续16年,他分管的工作未发生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连续11年,他被焦作市、焦煤公司及古汉山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区队长;2013年,他再次被授予河南能源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他,就是河南能源焦煤公司古汉山矿采三队队长陈兰科。
1980年,陈兰科从焦作市一个小山村怀揣着梦想来到原焦作矿务局朱村矿当上了一名采煤工,他主动向矿上的劳模、技术能手和生产骨干学习,技术逐步提高,工作不到3个月,就当上了生产组长;工作一年时间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次,工作面上风道被挤压变形,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陈兰科二话没说,带着6名突击队员,在狭窄的巷道里顶着寒冷的风,迎着飞扬的煤尘,打柱维护支架,清挖浮煤,打眼放炮,攉煤搁棚。衣服刮烂了,膝盖擦出了血,手指划出道道血口,他都没吭一声。由于表现突出,1986年他被任命为安全班长,2001年又被提拔为副队长,2003年被任命为队长。
2012年3月,由于矿上组合区队,解散后的区队人员被重新组合到采三队,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隐患。为尽快提高队伍素质,陈兰科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区队管理办法,组织员工学习理论知识,在井下手把手给员工讲解生产技能,使员工很快掌握了操作技术要领。仅3个月,产量就由原来的月产2万吨提高到7-8万吨,为矿井稳产高产作出了贡献。
2012年12月26日,患有尘肺病的陈兰科胸疼、咳嗽、胸闷加剧,不得不住进医院,可就是在医院里他还操心,一天要打五六个电话询问区队安全生产情况;12月31日上午,他躺不下去了,溜出病房赶回区队指挥生产,下午又到15031工作面观察情况,当时恰好整个工作面80架液压支架全部被压死,3米的采高被压到1.2米,出水量达2吨/分钟,工作面几近陷入瘫痪。为尽快使工作面恢复生产,他下井到现场指挥生产。2013年1月1日,第一班经过12个小时的连续奋战,80架压死的支架全部恢复采高,出煤3刀、出产原煤1000多吨;1月2日出煤5刀、出产原煤2000多吨,滚滚的乌金从井下500米的深处被皮带运向选洗车间,创造了一个时间短、任务重、效率高的安全生产奇迹。
2013年10月8日,采三队所在的13051工作面突然出水,最大涌水量达5吨/分钟,且顶板破碎、底板松软,工作环境极其复杂。面对恶劣的地质条件,陈兰科积极谋划对策,一方面坚决治理水患,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每天出煤5刀,日产出原煤1100多吨,10月份累计出产原煤近40000吨,为全矿完成全年生产经营指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陈兰科在井下综采工作面排查隐患。 许 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