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到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内蒙古翁牛特旗参加旗委常委扩大会议时强调,要把群众的心吃透,顺应民心、民意、民愿。他在谈起古代的“采风制度”即官员通过民谣了解民情政情时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就不怕听群众的牢骚和意见,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
“群众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看似普通平常,但却语重心长,振聋发聩,点出了领导干部为官之要、为民之要、执政之要。“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是问计于民、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重大举措,是衡量我们党是否“尊重人民、信任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一把标尺,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深思和警醒。
从善如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意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任何事情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始终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指南,我们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而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只爱听表扬的话、顺耳的话,听不进群众意见,更不愿接受群众监督,更有甚者,把意见和批评视为对“党”不满予以排斥、打压,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群众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是为官之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是党员干部所必备的党性修养。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有不平之声、不满之意,大都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出了问题和失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得如何,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矛盾在哪里,广大群众有切身感受和体会,最有发言权,他们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党员干部面对群众的批评意见或牢骚,要甘当“小学生”,虚心接受,诚恳求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把群众意见当作逆耳之言,做到闻过则改;把群众批评当作苦口良药,不要讳疾忌医。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群众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是为民之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广大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有哪些,群众的眼睛雪亮。各级干部必须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掌握实情、把握要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佳计良策。党员干部做事情、干工作,要先问问群众的意见,先听听群众的反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心贴着群众,情系群众,以对群众负责、对党和政府负责的态度,投入到为群众谋福祉的工作中去
“群众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是执政之要。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的根基和源泉,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是一个政党开诚布公、广纳言路,贴近群众的体现;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才能把亿万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攻坚克难、跨越发展、共同进步。特别是顺利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要始终把自己的心和群众的心系在一起,多到基层去“接地气”,多关注群众的冷暖,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更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把群众的反映作为自己工作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善于、敢于听取群众批评意见,真正在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下深功夫,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做到“群众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才能广泛听取民意,才能在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民意、尊重民意、接受民主监督,才能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民生状况,才可能有效、合理地解决多方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