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焦作新闻/ 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中站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良好
中站区零距离服务流动人口
龙翔街道全力打好清明森林防火攻坚战
省市媒体聚焦“清雪堂”好家风
金城乡重拳整治“四风”问题
图片新闻
博爱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标准推进
图片新闻
“三结合”构建和谐计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4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十佳母亲”杜雪娥老人一家的事迹再受关注
省市媒体聚焦“清雪堂”好家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讯 4月2日至4日,“市十佳母亲”杜雪娥老人一家的事迹再次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国妇女报》《河南日报》及河南卫视频道、河南新闻频道等省、市级新闻媒体记者齐聚中站区李封街道紫荆社区环怡小区,感受“清雪堂”里吹来的充满正能量的家风。

  据了解,自全国妇联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专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中站区委宣传部、区妇联、区文明办在联合开展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发现“清雪堂”已成为当今家庭和谐幸福的一个缩影。通过组织推荐、社会推荐和自荐后,社会各界引发热议,纷纷向“清雪堂”的核心人物——杜雪娥老人致敬。

  1951年,赵清武携妻子杜雪娥从老家博爱县到焦煤集团王封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两人在半间土坯房里建造了一个不富裕但温馨的家。

  8个儿女相继降生后,给这个家添了生机也增了负担。赵清武每月几十元的收入,既要养育孩子,还要赡养母亲,并且要帮扶在老家的亲戚。为了补贴家用、帮助亲朋,夫妇俩带着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开荒种地、敲石子、编荆排,艰辛度日。

  76岁的赵清武于2003年辞世,儿女们把父亲离去的悲痛化为对母亲加倍的孝顺关爱。除了让母亲吃好穿好之外,每年都要安排母亲两次旅行。这些年来,杜老太太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出游到欧洲和我国的台湾、港澳。每次出行,儿女们争相出钱、陪伴。那一年二儿媳和三儿媳陪老太太去香港时,抢着给婆婆洗脚的事,至今被亲人们津津乐道。

  识字甚少的杜老太太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积德行善在这个家里是老太太传下来的好习惯。

  两位老人的言传身教在这个家里形成了良好家风和严格家规。为了更有效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子女们经过商议,从两位老人的名字赵清武、杜雪娥中各取一个字作为家族文化的称号:清雪堂。

  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家族优秀成员,杜老太太和一家人商议后,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设立了“清雪堂教育基金”。 

  在优良的家风影响和感染下,二儿子经营的公司中,安置了上百名下岗职工就业。员工父母生日可享受带薪假期,并设立了孝道奖;组织员工集体献血、资助智障儿童学校、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小儿子经营的培训学校中,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员工的母亲送上鲜花和祝福,在学校的课堂上开设了国学课程,免收贫困学生的学费书费……孙子、孙媳在北京创业,有着20多家餐饮店。他们在企业中传播家族文化的正能量,立志把家族好传统在公司里延续传承下去。

  如今这个大家庭,四世同堂,有着8个小家庭34口人。儿女孙辈中有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优秀共产党员、国企老总、私企老板、国家公务员、人民教师、大学生和研究生。

  (张丹 原全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