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怀川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门山下竞风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门山下竞风流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家岩寺塔,又名孝女塔,是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发祥地。塔门东向,平面呈八角形,砖木混合结构,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26.15米。根据该塔现存的建筑特征推断,此塔为金代遗物,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座大型楼阁式金塔。
  ↑在百家岩天门瀑布下有一横卧巨石,即为刘伶醒酒台,长约6米,宽约3米,就石镌刻“醒酒台”,三字总长3米,宽1米,字体粗犷有力,与环境十分协调。
  ←在百家岩天门瀑布下有一巨石,巨石底部刻有“二乐台”三字。世人俗传,汉献帝与曹节皇后二人在此取乐,故名。其实,“二乐台”是取《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之意。经天门瀑布下注之水冲击,巨石早已翻滚,幸好刻字朝下,字迹仍很清晰。
  →“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原籍江南,因历史原因被迫从洛阳寓居山阳。当时,嵇康除在山阳故城居住外,还在依山傍水的百家岩寺塔处修建游乐性的“山墅”。这是清代修武县知县李景利为纪念嵇康曾在此隐居所刻的嵇山碑。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此泉为“长泉”,后清道光年间修武县令冯继昭为其题刻“明月泉”,百家岩寺僧人以此为饮用水,长流不断。
  →曾一度台殿寮宇、金碧璀璨的百家岩寺,现已修葺一新。
  ↑百家岩寺原名大护国仁王寺,建于北齐天宝七年(557年),由稠慧禅师奉北齐文宣帝旨意,沿山建寺20余所。此后,又在五里源、山阳城二地建崇明寺、藏梅寺,皆为其下院。此寺历经唐、宋、元、明、清而不衰,民国年间毁于战火。
  ↑壁立千仞之天门山。据《修武县志》记载:“在百家岩上,北接猪首山,南北长数里,东西两峰对壁争峻,缺处若门,故谓之天门。”《水经注》曰:“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
  ↑在百家岩,历代碑刻、石碣、摩崖石刻和残缺的龙柱随处可见,技艺精湛。
 
   

  本报记者 王玮萱/文 赵耀东/图

  作为焦作南太行山脉的一段,天门山壁立千仞般的雄伟高奇使其在焦作南太行山脉中独树一帜,而其造就的独特的人文魅力千百年来更是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观瞻。

  清明时节,记者寻觅而来。远远望去,峻拔挺立的天门山伸出了两只强有力的臂膀环拥着山腰的百家岩,唯从山前竹林中探得一条小路可以通达。踩着斑驳的竹影迎风而上,到了竹林的尽头便觉天门中开,眼前豁然开朗,清泉细流,鸟鸣石静,古寺钟声。这不正是一方“世外桃源”吗?

  1700多年前,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位贤人或许就像记者今日一般单纯地闯入这方“世外桃源”吧。从此,竹林间、山泉旁以及天门山的瀑布下,便闻嵇康抚琴弹奏时的遗世独立、刘伶酒过三巡后“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的豪迈气概、阮籍醉酒后击剑当歌时的幻灭感,还有山涛等人在利益集团间迂回辗转的郁闷心情。

  据传,天门山脚下的百家岩因一块巨岩可容百家而得名,却又因“竹林七贤”不经意的造访而芳名传播。山水给了思想者一方恣意妄为的平台,思想者又赋予了山水深远的灵魂,山水与人文在百家岩相得益彰。

  记者战战兢兢地爬上一块翘起的孤岩,随行的云台山风景管理局工作人员靳云飞指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说:“这就是刘灵(‘灵’通‘伶’)醒酒台。”记者细瞧之下,“刘灵醒酒台”旁边落款“宋嘉祐四年河北提刑曹泾书石”。 在“刘灵醒酒台”的下面书有“嵇康淬剑池”五个大字,字体与山石相融更显古朴遒劲。靳云飞说,原本“嵇康淬剑池”五个大字是在山下,沧海桑田后消失殆尽,古人在游览时为纪念嵇康而重新镌刻。

  孤岩一端飞翘而起,像楔子一样插入云端。在如此险峻的地方挥毫泼墨,可见曹提刑的豁达胸襟以及与刘伶如出一辙的放浪形骸,当时一定“借古思今”了一番吧!其实,与曹提刑一般的“追星族”从三国魏晋之后从未中断,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无数闲人逸士在此抒怀忘情。记者目及无数残碑散落在峭壁下,百余篇诗词游记在古本里记载,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这些恰恰证明了在“竹林七贤”的“光辉”里不仅有惊世骇俗的鸿篇巨制,更有无数后辈趋之若鹜的争相模仿和传颂。

  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竹林七贤”为如今的焦作旅游找到了百家岩,这里近2000年丰富的人文积淀更值得后人去努力挖掘,从而创造出其新的生命力。

  如果说云台山是自然界的恢宏篇章,那么百家岩便是小品美文。从北齐天宝七年由高僧稠慧禅师筹集修建的百家岩寺到清代的嵇山碑记,从汉献帝与曹王妃的二乐台到金时期的百家岩寺塔,从魏晋的王烈泉到孙登啸台,环绕百家岩不过两刻钟,可值得猜悟的东西或许需要一个世纪。

  沿山路而下时,百家岩寺塔便矗立在正面的一处红色岩层上,山路随而绕行,这让每经此处的人都会仰望这座建筑之绝巧的佛塔。靳云飞说,百家岩寺塔又名孝女塔,是百家岩内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存。

  百家岩寺塔为金时期造塔风格,九级楼阁式砖塔。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均匀递减,面阔逐渐收敛,各层檐下均为仿木斗拱装饰。它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座大型楼阁式金塔,对研究金塔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家岩寺塔为何又叫孝女塔?靳云飞说这个答案就在现存的《百岩寺浮图铭》,该古本记载了建塔的原因及经过。据载,唐代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嘉县张氏女笃奉佛教,择百家岩寺读经悟道。一日,她正端坐在一处翘起的岩石处参禅,忽听山下有老虎饥饿的嚎叫声,声声不止,刺人心肺。于是,她顿生怜悯之心,便仿效佛祖舍身饲虎。后来,她的母亲朱四娘为其建塔于崖上。该浮图铭中“日”“月”“星”“载”皆用武则天时期的新改字。

  在孝女塔的下方有一处高约3米的五层佛塔,名叫瑞云塔,塔身镶有“圆寂师瑞云塔”“大明弘治四年辛亥秋七月吉日立”字样和修建者、门徒、法侄、法孙的名字。孝女塔单看是孤立于世的,可因为有了这座小塔的终年陪伴,显得与世间的凡人俗事亲近了许多,通俗地来讲就是“接地气”。

  回至山脚,记者深感百家岩的人文遗存实在丰富。而令人遗憾的是,诸多历史遗存早已不复存在。如:孝女塔地宫、天宫尚未探明,却早在民国时期就被人破坏;百家岩寺塔的古老遗存也是无从寻觅,只留历代重建时的点滴文载;据传唐代已有的“七贤堂”也只是留在文献中的笔墨字样。靳云飞介绍,现在,为了重现百家岩的往日风采,云台山风景管理局已按古本记载重建了部分历史遗存,过不了多长时间,百家岩寺、七贤堂等文化景点将与游客见面。

  云台山风景管理局所做的努力未必能弥补历史的遗憾,可至少是今人向历史送上的一份薄礼,也愿今人以此明志,不再乱动这里的一砖一瓦。

  站在山脚的泉边,回望大气磅礴的天门山巍然天际,就像大自然翻开的古籍,沧桑的古柏、涓涓的清泉、高耸的孝女塔、红色的石英砂岩是其插图,“竹林七贤”在嬉笑怒骂间引领风骚,各路文人墨客在这里撷英纳粹、激昂文字。

  这就是记者眼中的百家岩,这就是天门山下的风流。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