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说父子
从诗里
捡起唐朝故事
一颗糖果的
诱惑
城市花事
“落选班长”闹绝食背后的反思
为“放下手机”点赞仅是个开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父子

作者:居 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从最初的《说文教子》至今,已有小半年的时光。

  与小儿的相处,也从最初的有意为之,变成了现在的自然和合。其间,有烦恼、有快乐、有困惑、有思考,也有两代人的思维碰撞和相濡以沫的共同成长。

  那一日,十岁的小儿给爷爷打电话时,在问过身体之后,竟然问起了干旱浇地的事儿。这让父亲心情大好,祖孙俩开心地聊了半天。

  这事儿也让我很是诧异。毕竟,对于一个压根儿对农活儿没有任何概念和经历的孩子来说,有些超出了他话语的范畴。现在想来,估计是他每次听我电话中问起农耕的事儿,很自然地记在了心里。或者,他问起的初衷也仅止于关心爷爷奶奶在家忙些什么。

  但如此的通话还是让人温暖。

  人生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祖孙在一起乐享天伦。但因老家乡下交通不便,每次返乡都要先坐大巴到郑州,再转车到镇上,再提前打电话让父母骑三轮车来接,才能回到村庄。如果加上其间或长或短的换乘公交,其旅程无异于一次长途奔袭。即使每次都起个大早,往往回到家里已是下午四五点钟。而最难过的,还在于每次从家里出来时,要想坐上从镇里发往郑州的早班车,则非要在凌晨五点之前起床才行。

  为让日益年迈的父母搬来城市里居住,不知给他们商量了多少次,但每次都以“地里的庄稼离不开人”为由推脱了,即或是在农闲时来住上一段时间,也往往会显出很多的不习惯,想要回到家乡的那栋老屋去。也许,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无法向外人道的原因,那就是总感觉自己还能再侍弄几年庄稼,自食其力,而不愿在市里闲待着,给我们增加哪怕是一丝一毫的麻烦。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与父亲的性格太过相似,即便是整日待在一起,也很难有大段的对白与交流。这种状态在印象中,从小到现在一直未变。即使是在当年,我面对参加高考这样的大事件,或是离乡读书时,父亲也少有交代的话要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我为人父之后,试图以此为鉴,努力打破这种状态,以一种平衡平等的姿态与小儿交流,以试图达到“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化境。

  多年父子成兄弟,本是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汪先生以生动、简练、幽默、风趣的笔触,记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的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并在文中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也为我这个初为人父的人如何“做父亲”,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可以对照的样本。

  的确,中国的父子关系是如此微妙。在中国,相当多的父子缺乏沟通,大多时候的交流是靠互相间的心领神会。甚至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显然,这种状态与西方不同。也许,这也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毕竟,在农耕文明浸润下的中国人性格更像诗——贵在含蓄。

  在这段刻意的岁月里,我咀嚼着这分含蓄与微妙。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总会有不断出现的成长中的烦恼,而短短二十个篇幅的记录自然很难面面俱到,但父与子的绵长延继,无论是血脉的自然相续,还是家风的世代相承,总要以一种民间写史的方式,来记录这时代演进过程中的困惑和忧思。即使,它仅仅是那个人角度的一瞥鸿影,或是雪爪鸿泥般的一抹残痕,足以具有引人随文入观的意义。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