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武钢废弃黏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詹长松
经过4月11日一场春雨的洗礼,我市武钢废弃黏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里的植被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在此处休闲健身的市民,几乎都忘记了这里的山体曾经满目疮痍。而此项目只是我市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我市曾经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城市,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因采矿业得到了发展,也因采矿业受到了伤害。为“缝补”好开山采矿、采石取土等形成的山体破损,做好矿山复绿,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我市在探索地质环境治理的道路上可谓不惜重金。
记者从市国土资源局获悉,近两年来,我市已累计投入地质环境治理资金约3.59亿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32个、治理面积约25263亩,修建道路49767米,新增林地2497亩,种植经济林5.7万余棵、其他树种9.9万余棵,种草3.09万平方米,打井9眼、总井深2041.7米,铺设灌溉管道4.12万米,新增耕地2182亩,治理项目涉及乡(村)50余个,新建生态公园4个,项目治理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为科学统筹安排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我市开展了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摸清了全市地质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用近三年的时间先后修编完成了《焦作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焦作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三年实施方案(2010~2012年)》《绿色生态焦作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规划(2012~2014年)》《焦作市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规划文件,规划了近期和远期治理目标。这些规划已分别经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实施,为我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环境治理难,难在资金落实上。我市多措并举保障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共争取资金2.9亿元。二是积极争取全省“两权”价款地质环境项目治理资金,近年来共争取省财政支持资金8000余万元。三是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使用制度,积极督促矿山企业缴存并及时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目前,全市矿山企业累计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已达1.7亿元。
在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中,我市还不断创新治理机制,实现“四个结合”,让治理资金发挥综合效能。
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项目。我市位于太行山脚下,山城相连是焦作的特点,这使得环境整治项目助推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成为可能,在项目设计时充分发挥我市北部山区的地理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项目的实施,在恢复环境的同时,将北部山区打造成为一个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在山中、山水与城市融合,集休闲、郊游、健身、娱乐、科普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矿山郊野公园。
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整治、解决耕地灌溉条件、改善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已完工的上刘庄废弃黏土矿治理项目区种植核桃树7400株,恢复耕地450亩;韩王矿、中马矿、冯营矿、演马矿、九里山矿、古汉山矿等采煤沉陷区治理恢复耕地3300亩,年增收入达200万元。
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旅游发展、恢复生态和改善环境相结合。春林、龙寺废弃黏土矿、修武旅游专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恢复生态植被3500多亩,改善了北部山区生态环境,打造了旅游快速通道绿色长廊;九里山山后废弃采石场治理项目恢复植被2300亩,种植经济林核桃树33700棵,既美化了南水北调工程周边环境,又确保农民年增收入上百万元。
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结合。一是根据我市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发的禁采区、开采区、限采区,科学编制《焦作市矿业权设置方案》,禁采区范围内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活动,已有的采矿权到期一律关闭。二是自2012年起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两取缔一整顿”活动,截至目前,已取缔非法采矿点316处,并从源头上控制矿产品加工点,全面取缔非法矿产品加工点936处,同时按照生产工序净化、周边环境绿化、加工场所棚化、道路场区硬化的“四化”标准,对现有采矿企业进行整顿。三是严格全市采矿权管理,新建矿山必须达到最低开采规模要求,现有开采矿山达不到规模要求的予以整合或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