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孙国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四月的怀川大地,满目葱翠,春风骀荡。日前,由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带队的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豫北组,对我市如是评价:豫北五市43个产业集聚区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27个,焦作就有8个,位居第一。
在我市引进的卓林数码,一张现场观摩的照片瞬间打印出来。谢伏瞻了解到这家全球最大的专业条码碳带生产企业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后,对其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非常看好,嘱咐企业不要满足于现状,要加强研发,继续在产品应用上拉长链条、做大做强。
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2009年初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那时起,我市就按照省委、省政府“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工作要求,抢抓战略机遇,把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主抓手,聚焦项目建设、聚集优质资源、聚合政策支持,突出机制创新、突出科技引领、突出招商引资,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如今,放眼焦作的经济版图,总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11.5平方公里的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呈现出产业集群快速扩张、创新驱动明显增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产城融合效应凸显的良好态势,成为焦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转型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2013年,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1.6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48家,实现税收48.5亿元,分别为2009年的3.9、3.4、1.8、2.8倍,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在4月11日揭晓的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中,焦作的成绩可谓亮点频闪: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在豫北组排名第一,创下历次观摩评比的最佳成绩;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和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成为2013年度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入选数量仅次于郑州,排名全省第二;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成为2013年度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博爱县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入选数量排名全省第二。
如果说,集中观摩点评是全省各地市之间的充分展示和交流,其要义则在于观摩之后的相互借鉴。那么,能否具有自我醒觉能力,并进行自我内视的对照,则决定着能否在下一步的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主动。
从观摩情况看,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首要经验,就在于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一举应万变,一招求多效”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功引进瑞庆发动机、大江重工、厦工机械等龙头企业,开工建设了42个总投资160亿元的重大项目,产品涵盖发动机、工程机械、液压支架、喷浆机、煤矿作业机以及矿山运输、瓦斯抽采成套装备等。今年部分项目投产后,高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有望达到350亿元。
在实现沁阳快速崛起的道路上,产业集聚区亦成为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和“加速器”。在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的沁北园区,所有企业依照地势由东向西分布在神农山脚下,中国化工、山西晋煤、北京金隅、河南神火、上海启舜、内蒙古君正、广东兴发等全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已建好厂房投入生产,有的正在火热建设中,有的刚刚破土动工。目前,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410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10亿元,缴税4.3亿元。其中,现代化工、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85亿元、22亿元、58亿元、38亿元。
而焦作解放区特色商业区,则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旅游城市为支撑,加快建设综合性旅游商业区,2013年引进锦江商业广场等27个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73亿元。
与此同时,强化创新驱动,增强集群发展后劲,更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应有之义。其实,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培育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正是焦作转型发展的经验所得。
近年来,焦作大力提升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试行创新券制度、科技贷款贴息制度,2013年发放创新券5670万元、贷款贴息1852万元,连续6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对获得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企业,焦作给予重奖。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占全市比重分别达89.7%、85.9%。
在此次观摩点评中,亦有着同样的表述: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5年共拿出1.5亿元专项资金鼓励扶持企业创新,与中关村合作共建焦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21家企业主持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为强化服务配套、提升发展载体,构筑转型提升新优势。焦作还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软、硬环境,2013年实施了总投资832亿元的“十大建设”。其中,投资97亿元的郑焦城际铁路将于今年年底通车,投资40亿元的武西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已建成通车,投资120亿元的龙源电厂和焦作电厂异地迁建工程可望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运。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总部新城、高新创业服务中心、大中原精品产业新城等企业孵化平台,目前已有80余家中小企业入驻。
强化产城互动、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焦作把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累计投入3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716公里、供水管网709公里、燃气管网303公里、标准化厂房611万平方米、电网607公里、变电站40座、金融网点55个、物流网点76个、公交线路46条,开工建设安置房60591套,建成15733套,新建北大附中焦作校区等7所中小学校、焦作同仁医院等4家医院。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成总面积19.3万平方米的新型社区,转移农村人口8000余人,其中4200人在集聚区实现了就业。
据统计,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1.4万人,比2009年增加11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带动城镇常住人口新增7.5万人,外地在焦务工人员近30万人。
亮点不少,来之不易,也让我们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充满信心,但从观摩反馈情况来看,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集聚程度不够高、产业布局不够好、要素保障不够强、项目个头不够大、发展环境不够优、推进速度不够快等方面的问题。比如,部分产业集聚区虽然实现了企业和项目的集中布局,但企业间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个别产业集聚区尽管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晰的发展思路,也有龙头企业,但多表现为横向关联,集群效应有待提高。尽管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框架已全面铺开,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需要,但技术研发、咨询服务、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
头脑清醒,看到不足,才能增强未来发展工作中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避免出现大的起落。那么,面临好的发展势头和机遇,我们具体该咋办?一句话,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招大引强,培育集群。从观摩情况来看,凡是发展势头好、集群效应突出的产业集聚区,都有龙头企业支撑。要把龙头带动作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主导产业定位,瞄准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努力在招大引强以及集群式产业链组团引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积极吸引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促进主导产业纵向链接、横向配套,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
补齐链条,提升短板。加强龙头企业自身的补链,通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完善企业生产链条。加强产业集聚区内部补链,围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进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中急需的补链项目,完善集群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配套补链,形成集聚区之间的产业链整合。
加强创新,增强动力。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功能集合构建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聚区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持续动力。
完善配套,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把完善配套的重点转向配套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积极培育金融、中介、咨询、产品展示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良好配套条件。
找准“两区”建设突破口,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明晰主体服务功能,梳理核心产业和配套业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抓好城市综合体建设、楼宇经济发展和现代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培育,促进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为一体。推动各地采取委托管理、机构套合、新建机构等方式,健全“两区”管理机构。鼓励各地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两区”建设尽快出形象、见成效。
潮涌风正劲,扬帆更前行。我们相信,焦作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定能趁此观摩之东风,加压使劲,抓住关键,乘势而上,努力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从而为我市全面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