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然而,这次“大包干”非同以往,压力面前,王在富陷入了沉思。
这时的西滑封村与其他村不一样,集体拥有的工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农业耕耙种收实现了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工业企业也有一定规模,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72万元。村民的公用设施也在兴建,集体为村民们建造的两层新型排楼正在施工中,部分村民已从祖祖辈辈居住的茅屋瓦房中迁进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居,村办中小学校舍正在兴建,村委办公楼正在施工,村民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西滑封村也跟风实行包干到户,把集体拥有的拖拉机和大型农业机械分给农户,把工厂厂房、机器拆开分了,西滑封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十年积累的集体经济就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王在富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西滑封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了商品经济生产,一半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王在富在全村群众大会上说:“西滑封不能分,走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路没有错,符合中央的精神和西滑封村的实际。”
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西滑封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兼容家庭联产责任制的优点,克服“大锅饭”弊端,建立起农业公司,实行了土地管理、土地使用、大型农机具、水利设施、劳动成果分配“五统一”和农业经营专业组责任制。工厂也没有分,而是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巩固、放大优势,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新农村建设也没有停建,新校舍、新办公大楼、农民新居相继拔地而起。
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王在富冒着牺牲自己政治生命的风险,带领西滑封人作出了抉择。这是大智、大勇的表现,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王在富的决策和西滑封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新型经营模式,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为商品经济发展注入了比单一家庭经营更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
1985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到西滑封村调研时,充分肯定了王在富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大干社会主义事业的做法。
西滑封今天的发展事实,也有力地证明了西滑封人当时决策的正确。西滑封人说得好:“要不是老书记有风骨、有主见、不跟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没有西滑封的今天。”
1984年,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上大项目的口号响彻全国,出现了盲目上项目、上了项目就垮台的现象。但西滑封,仍坚持一个理,看不准的项目、无效益的项目坚决不上。西滑封人没有追风,没有随大流,他们及时转舵,淘汰了作坊式的工副业,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诚信为本、靠诚信生存、靠诚信发展的理念,迎来了客户,扩大了市场,获得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相继建起了电缆厂、方便面厂、汽车弹簧厂等十余个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使西滑封村的集体经济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大跨步发展。1991年,西滑封又组建了黄河集团公司。在王在富的带领下,西滑封村得到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加大了对乡镇企业治理整顿力度,在一片唱衰乡镇企业思潮影响下,与西滑封村同时崛起的一些先进村街止住了前进的脚步。王在富深深懂得“错失一次机遇,就等于落后一个时代”的道理。他紧紧抓住国家治理整顿和别人“打瞌睡”的历史机遇,上规模、上水平、抢市场,狠抓产业结构调整,集体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在富又瞄准市场需求,采取走出去的战略,相继在全国布局建立了5个方便面生产基地。到2001年,西滑封村13家企业固定资产达2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上缴税金14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
一次次的激流险滩,一次次的力挽狂澜,西滑封村这艘大船正是因为有了王在富这个好舵手,才一次次化危为机,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前进。
“我们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说到底就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西滑封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家大业大。发展为了什么?王在富认定一个理,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一定要让群众分享发展成就的荣光和发展成果的甘甜。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说到底就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最令西滑封人引以为豪的是村北那一片村民新居,尤其两栋16层高的农民公寓更是十分抢眼。村里的老人们说,西滑封人住房经历了三次大变革,一次更比一次好。
第一次变革是排楼。1976年以前,西滑封人住的是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和茅草房。村集体有了积累后,王在富和村两委就开始着手改善村民住房问题。他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成立了建筑队。为了节省钱,他白天领着群众在村里烧砖、烧瓦、烧石灰,夜里组织青壮年到太行山上拉石料。这场战役一干就是整整10年,先后为全村盖起了820间两层排楼,全村250户800口人全部搬进了两层楼房。当全村人都搬进新楼时,王在富的家才最后一个搬进新房。
第二次变革是单元楼。为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和工业发展用地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王在富带领群众拆排楼盖居民楼,一干又是8年。到1998年,6栋式样新颖的六层住宅楼全部建成,144户农民乔迁新居,楼内水、电、气、电话、有线电视等一应俱全,群众住房更宽敞、更舒适、更现代化了。1998年11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西滑封村考察时夸赞道:“这村居民住宅已经超过了国家部长级住房水平,是个了不起的成就。”由两层排楼改建成六层居民楼,不仅使西滑封由农村变成了乡村中的“都市”,而且还为兴办工业腾出了20亩宝贵的场地。
第三次变革是农民高楼。从2001年起,村里投资3000多万元,相继兴建了两栋被称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的16层住宅楼,全村又有192户村民迁进新居,西滑封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都市”,新华社播发消息称此楼为“中国农民第一楼”。
三次住房改革,既圆了西滑封人住高楼的梦想,又节省了60亩土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安居之后,王在富又想到村民的乐业。如何用科学的思想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是王在富一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西滑封人靠着勤劳和智慧,过上了殷实富足的好日子。过惯了穷日子的乡亲们,看着日渐饱满的钱袋子,竟不知所措了。有的主张把祖坟好好修一修,“让祖先也风光风光”;有的主张把钱分了,也“潇洒走一回”;有的甚至悄悄摆起了麻将桌,硬币在桌上碰得叮当响。王在富发现这些现象后,非常重视,他及时召开了村两委会,经过分析,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生活方式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关系到西滑封村兴衰成败的发展方向问题。他组织在全村开展了“村里有了钱,生活怎么过”的专题讨论,组织大家学理论,忆村史,谈感想。在群众大会上,王在富说:“我们村之所以富了,关键是党的政策好,大伙儿拧成一股劲干出来的,虽取得了成绩,但仅仅是小富,离党的富民政策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决不能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现在就骄傲自满了,来之不易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他语重心长的话语,使得刚刚萌生的享乐主义、即将抬头的封建迷信思想很快烟消云散了。为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村里投入40万元,美化、绿化了村容村貌;投入50万元修建了大型绿色文化综合广场和多种现代文明的娱乐设施;投入280万元,建成了村卫生院,并聘请市、县技术一流的名医来卫生院坐诊,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愁治,周边三里五村的群众也能就近就医。西滑封村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到300元生活补助金,每个劳力每年可获得1200元子女教育补贴和用水补助,西滑封人真正过上了老有养、幼有教、住有房、乐有场的幸福生活。
“当干部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群众,公道正派,不怕吃亏,以公为德,以奉献为荣。”
王在富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他处处严格自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树起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他说:“当干部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群众,公道正派,不怕吃亏,以公为德,以奉献为荣。”
2001年西滑封村准备盖一栋16层住宅,投标前,有个建筑公司经理找到王在富,临走时留下了一个装有10万元的红包,王在富连夜打电话让财务人员取走了这10万元,交到了村财务。结果盖同样规模、同样设施的楼,别的单位花2000万元,而西滑封村只花1500万元。事后,王在富说:“人家给我塞红包,目的就是想提高楼的造价,那种个人沾小光、集体吃大亏的事,我不能干。”2001年,王在富被武陟县委、县政府评为“武陟县十大经济功臣”,政府奖励他50万元。他把这50万元全部捐给了村办卫生院。
王在富给家里人立了三条规矩:一不准搞特殊;二不准收礼物;三不准占集体便宜。他常说:“在西滑封当干部就要行得正、站得端,不能让群众在背后捣脊梁骨。”王在富临终前,再三叮嘱孩子们要按村规民约办事,一不大操大办,二不收礼金,三按规定火化。王在富对自己的家人要求极严。村里有大汽车30多辆,王在富从没有公车私用过。1989年冬天,王在富用车去北京给小孙女看病,回来按里程一分不少交了600元车费。十几年前,他大儿媳在村办纸厂工作。有一次,他儿媳同6名女工拿了一些次品纸。王在富知道后立即召开家庭会议,他说:“一点次品纸算不了什么,如果都这样,集体财产就会被拿光。”最后,他责成纸厂召开职工大会,公开处理这一问题,要求她们每人缴30元罚款。这件事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王在富和村里的小王住对门,有一次王在富的老伴到小王家,说孙女想吃方便面,家里没有了,请他帮忙买一箱。小王就到本村方便面厂,假借办公事的名义开了两箱方便面送到王在富家。王在富听说后,第二天就来到方便面厂,将两箱方便面钱交给了财务人员。王在富把取方便面的便条交给小王说:“我把方便面的钱付过了,以后不许以给公家办事的名义到厂里拿东西。”
在过去的农村,保送上大学、进厂当工人,是年轻人“跳农门”的最佳选择,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1975年,王在富长子王胜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推荐上大学。村里按条件推荐的3个高中生中有王胜,王在富不同意,他说:“先让平民百姓的儿子上大学。”结果群众的儿子去上大学了,党支部书记的儿子留下了。有一年冬天,国营武陟纸厂招收“农转非”工人,王在富有4个儿子、3个女儿。村干部建议推荐他大儿子去,王在富坚决不同意,力推复员军人王大旺去当工人。他说:“大旺家困难,父母有病,孩子八九个,还是让他去吧。”王胜因为父亲又一次与“跳农门”擦肩而过,王在富却鼓励儿子:“在家修理地球大有作为。”
王在富常说:“当干部要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勇于奉献,甘于吃亏。”西滑封村三次分房,王在富都是最后一批搬进新居的。村里盖排楼时都争抢住朝阳房,他就把朝阳房优先分给群众,不朝阳的留给自己家。2002年,16层高楼建成后,为避免分房引发争议,村里规定,家有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住10层以下,其他人一律抓阄分房。村里为照顾老支书,在七层给王胜分了一套房。王在富得知后火了:必须按规矩办!他硬逼着儿子退了房,与群众一样抓阄。
由于王在富对家里人管得很严,他家的孩子或家属,没有一个人仗着王在富的威望,说狂话,办横事。相反,他们的言行举止比普通百姓还谨慎。王在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属、亲属,从不做有损集体的事,于小事处见真情,于小节处显风格,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贯穿在平素的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的生活里。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他在西滑封村村民中享有那么高的威信,才使得西滑封村这面红旗几十年不倒,才使得人们对西滑封的明天充满了希望。
穷,思变;富,思进;进,不止。在王在富这只领头雁的带领下,西滑封村告别了贫穷的昨天,迎来了殷实的今天。走进西滑封,我们不禁会发现,这是一个普通而神奇的村庄:在这里,村民住的是设施先进完备的公寓楼,户均住房面积150平方米,享受着中央空调四季如春的舒适家居环境;在这里,企业全部是集体所有,个个生机盎然、红红火火。西滑封的王牌企业——黄河集团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大经济规模乡镇企业1000家”第149名、“中国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1000家”第83名、“河南省工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西滑封村党支部多次被省、市、县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西滑封村党总支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党组织”。国内许多省、市来西滑封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昔日“糠包村”的西滑封,今日成了中国大地上的一颗巨星。纵观西滑封村的发展史、变迁史,无时无处不凝聚着王在富的心血,他忠诚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为民宗旨,写下了人生最壮美、最绚丽的篇章。
王在富的精神财富也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西滑封村在两任“掌门人”王孝江、王有利的率领下,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不断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以国内行业排名第五的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为轴心的陶封工业区核心工业园正在建设中;以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斯美特为龙头、下联10个村、流转土地2万亩、生产优质小麦的产业链正在构建中;以西滑封村为核心、总投资10多亿元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设中。近3年来,黄河集团新组建的绿源辐照、中能天然气、光科光伏太阳能发电、沁济天然气等新技术、新能源企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位诗人这样称颂王在富:“你是春风融解冰冻的贫瘠,你是绿叶点缀大鹏的展翼;你是大树把绿荫留给历史,你用老黄牛精神耕耘奇迹。你的心海涌动着时代的潮汐,你的心路就是奔向共同富裕;你的心愿用奉献串成明珠,你的生命是永葆青春的旗。”
在富没走,再富千年!
王在富接过“小康村”荣誉牌匾。 (本报资料图片)
王在富正在用电脑查阅资料。 王天定 摄
工作中的王在富精神矍铄。
王天定 摄
王在富与村民分享丰收的喜悦。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