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原文钊
4月18日9时,哀乐低回,苍天落泪,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在富遗体告别仪式在西滑封村殡仪馆举行。这天一早,当地村民、附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向老书记作最后的告别。
王在富这位从田间走来、深得百姓爱戴的好书记,于4月12日12时50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7岁。他用毕生的心血,把一个远近闻名的“糠包村”建成了闻名华夏的“乡村都市”。
数千人送别老书记
4月18日天刚亮,人们都朝着一个方向缓步走去——西滑封村殡仪馆。“不跟风不折腾信念坚定一生务实时代先锋王在富,爱国家富乡邻两袖清风无私奉献中原明珠西滑封”一对高悬在殡仪馆门前的挽联概述了王在富的高尚品德、崇高思想境界和为民情怀。
在通往西滑封村殡仪馆门前、路边,已经摆满来自全国各地、各界人士,上至省、市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送来的花圈,向百姓敬仰的好村官致哀、致敬。
9时许,老书记王在富的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各界领导代表、村民代表、家属代表等纷纷向老书记致辞表达敬意。9时30分,数千人的悼念队伍缓步进入告别大厅,到水晶棺前瞻仰了老书记的遗容,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冒雨相互搀扶着走进瞻仰大厅,声声呼唤老书记,眼泪模糊,凄泣悲号。“俺村人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老书记你呀!”西滑封村54岁的王大罗对记者说。如今,年轻人在村里有活干、有钱赚,孩子上学有补贴,退休老人有养老金。这好日子都是老书记给乡亲们带来的。
在向老书记告别的人流中,既有本村的群众,也有周边村落的村民,还有不远千里前来的全国各地的群众,西滑封村殡仪馆外的广场上人流涌动,瞻仰过程持续了1个多小时。
昨天下午,王在富的遗体在武陟县殡仪馆进行了火化。
客商赶来只想见“偶像”最后一面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和斯美特公司合作开始,我就和老书记结识了。这么多年来,老书记为人正直、勇于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河南银金达彩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银凤说。
上世纪90年代末,斯美特公司开始组建,闫银凤的公司成为了该公司包装袋的供应商,也从那时起结识了老书记。当年的春节,闫银凤走访客户来到老书记家里,因为路途远没有带礼品,她拿出2000元要送给老书记,但老书记说什么也不要,并告诉她,只要双方诚心合作,供应的产品能够保证质量就足够了,其他都不需要。
第二年春天,闫银凤邀请企业客户到“新马泰”进行观光旅游,时任斯美特总经理的王有利接到了邀请函,老书记得知情况后,执意把这次机会让给了已经70多岁的老生产队长,并告诉王有利,这机会应该让给为西滑封作出贡献的老前辈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很感动,更为老书记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折服。”闫银凤激动地说。
他们为恩人送行
在悼念的人群中,西陶镇王顺村几百人的悼念队伍,格外引人注目。这天一大早,该村村民李明学就领着大家赶了过来。
1971年的一个冬天,王顺村村民将全村收获的红薯全部存放在生产队的大屋窖中,但在加热过程中引发了火灾,大火不仅将上万公斤红薯烧成黑炭,还烧死了该村几头牛。
王在富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西滑封村的村干部赶往现场。看着那凄惨的场景,王在富当即让人把自己村的5000公斤红薯拉来,把王顺村已经烧坏的红薯换走留给自己村的村民吃,还将自己村里的3头牛送给了王顺村。
“在那个年代,红薯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牛是唯一的生产工具,如果不是老书记及时伸出援手,俺村的很多人会饿死。”李明学激动说,老书记是他们的大恩人,大家一定要来送老书记最后一程。
我们再富千年
“很多人都说老书记的去世意味着西滑封‘王在富时代’的结束。我想说,生命不等于呼吸,而在于精神的延续,父亲用毕生奋斗锻造出来的‘王在富精神’永远不会结束。父亲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不会结束,为亲、为友、为自己的严格要求也不会结束。”西滑封村现任党委书记王有利说,这种精神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西滑封人的身体里。
王有利怀着无限感慨回忆道:“即使父亲在病重之时,还依然关心着西滑封的发展,心里牵挂着乡亲们的疾苦,脑子想到的还是要为民解忧。”王有利表示,父亲一生真诚做人、真情做事、真心为民,这是他留给家人最大的财富。王有利表示,对于西滑封未来的发展,父亲曾嘱咐他,在保证西滑封父老乡亲利益的前提下,他可以迈着改革的步伐阔步前行,他也将坚定“再富千年”的信念,真正把西滑封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世界闻名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