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真人秀《笑傲江湖》《妈妈咪呀》《出彩中国人》等正在荧屏热播,在各路民间成人高手登台亮相的同时,童星们也频繁成为综艺场上的“座上客”。在惊叹于孩子们超常技艺的同时,一些小童星张口“综艺腔”“选秀腔”也引发社会不少忧虑:综艺节目低龄化的背后,究竟是在发掘孩子艺术天赋,还是让选秀过度包装扭曲了孩子天性?
童星频繁“征战”综艺场
在东方卫视热播的《笑傲江湖》中,“小话痨”章馨月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天都要对着镜子说1个小时的话。她从小爱听《百家讲坛》,不仅模仿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名家说了一大段历史脱口秀,还以李白、武则天等历史人物来比喻四位观察员,一时技“惊”四座。
不仅在《笑傲江湖》中,童星在电视荧屏真人秀中触目皆是:《出彩中国人》中的“小舞帝”张峻豪、“东北邓波儿”曲隽希;《超级演说家》中9岁“演讲帝”杨心龙、11岁“小神童”杜兆泽川;《妈妈咪呀》中,33岁年轻妈妈王晓带着5岁的儿子劲歌热舞……一时间,儿童出场似乎成了各大电视台比拼收视率的“救命稻草”。
然而,频繁“征战”综艺场,导致一些原本该天真烂漫的孩童一开口就是“综艺腔”“选秀腔”,着实不是什么好事。
江苏综艺频道即将播出一档节目本想通过选“萌”还原孩子最天真童趣的一面,但在实际选拔过程中,节目组编导却看到了很多“程式化”的孩子。“有些孩子综艺腔、选秀腔十分明显,才艺也大多是会唱歌跳舞走模特步。”制片人王美桥说,为了去“综艺化”,编导不得不花很大精力与孩子沟通,尽量去掉家长教的、程式化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天性。
“单纯可爱原是孩子的特性,这样的特性不仅符合综艺节目传递欢乐的主旨,也符合观众寻找欢乐的期待,但是,一些小童星对舞台的驾驭能力令人惊讶。”网友“唐豆”质疑,这真的是一种童真童趣的真实展示,还是在幕后指挥下的一种粗浅表演?是孩子们的真实愿望,还是我们在消费孩子?
挖掘天赋还是扭曲天性?
“即便有些孩子在登台时没有功利性,但他们多少会受到影响。”儿童文学作家、制片人简平说,尤其是一夜成名更让他们像中了彩票一样,轻松赚钱、名利膨胀。“我见过有些家长在孩子成名后随意‘开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必定不利孩子健康成长。”
此外,当“选秀”“晋级”“淘汰”“PK”等存在竞争意味的词汇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一路过关斩将的童星们往往到了后半程显得力不从心。“且不说上节目后要经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淘汰,选拔阶段也是费尽心思。”杭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当女儿在某选秀中首轮便淘汰后,她当时第一反应是“心都碎了”,孩子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表现出抑郁的情绪。
无独有偶,刚刚结束的《最强大脑》中,12岁的李云龙作为中国战队一员对阵意大利少年安德烈时,由于一个小误会,李云龙认定自己摆放错误,在现场崩溃大哭。对此,《最强大脑》节目组负责人张毅认为,有很多父母觉得带孩子来参赛是很好的历练,比如“中国雨人”周炜,参加完节目获得了很大的自信。“节目带来的关注度是暂时的,最终还会回到自己的生活,当然比赛之后父母也应给予相应的心理建设,确保小选手并不会因为节目成名而带来困扰。
儿童选秀应有“禁区”
选秀节目对孩子“成长锻炼”还是“影响成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幼教专家潘斌指出,既不能一味反对家长带孩子上电视,也不能随意赞成,“这个度掌握在家长手中。”他认为,适当地让孩子在舞台上锻炼自己是可以的。但家长不能低估电视影响力,节目一经播出,就会有数以千万计的观众来对孩子评头论足,对孩子和父母形成的压力不可小觑。
孩子的问题都在成人。不少社会人士都指出,在制造“童星”噱头的背后,电视制作方、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部分家长的虚荣心、功利心是导致一些孩子成为失去自由生长、自主发展机会的当代“病梅”的主要因素。
“总而言之,儿童选秀必须有一定的禁区。”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对儿童选秀节目加强约束,尤其是问题突出的“泛成人化”现象,需要坚决避免。 新 华
童星选秀·点评
警惕:不显童真,只见功利
在“童星热”的当下,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几乎可成为所有“童星推手”的五字箴言。
家长们热衷于培养孩子才艺、“打造童星”的出发点大多是带孩子见世面、练胆识、找不足,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诚然,综艺节目及少儿选秀,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获得锻炼、丰富经历。但有时情况是,孩子们并不一定十分热衷于此,也未必有过人的天赋,而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几乎可以确定,在所有参与综艺节目、儿童选秀的孩子中,最终能成名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孩子属于“陪太子读书”。
有人或许担心会埋没人才。事实上,在少儿时期适度培养,让其在长大后自己决定自己的路,也是一种选择。更何况,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成名尽早也不意味着就能风光长久。
我们喜爱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或是古灵精怪,无可非议。在享受孩子们所带来欢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共同付出努力,去呵护他们的成长。为培养孩子的才艺,减少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或是太重“走红”,将孩子训练得“不显童真,只见功利”,都是有失妥当的。
童星可以造,但应该以孩子自身的意愿为重——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来培养一项才能,倘若没有强大的兴趣作为驱动力,应当是很不容易的。但兴趣是前提,到底应该多大程度地投入精力,何种程度地打磨孩子,还是需要家长理智地来把关。 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