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笠
在解放区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位常被孩子们称为“好妈妈”的医生,21年来,她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用心培养基层社区护理人员,她就是该中心防保科科长唐振萍。
近日,记者见到唐振萍时,她正站在防保科的走廊上,仔细地询问着每一个来此接种疫苗的孩子的健康情况。这一忙就是一上午。“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的工作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健康成长。”这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
唐振萍所在的王褚街道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拆迁区,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不齐全,家长的防病意识较差,开展预防保健工作难度较大。怎样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一直是她思索的问题。为了辖区内适龄儿童都能及时接种疫苗,她经常奔波于社区的大街小巷,逐户调查登记,宣讲疫苗接种知识;每季度到新庄大院、水果批发市场等流动儿童聚居地进行查漏、宣传,尽最大努力保证流动儿童也能按时接种疫苗。此外,2012年,她还率先在解放区开办了“好妈妈课堂”,通过每月两次的讲座,与许多孩子家长成了好朋友,家长们经常面对面或通过电话向她咨询育儿知识,很多家长亲切地称她是自家孩子的第二个“好妈妈”。通过努力,唐振萍的“好妈妈课堂”渐渐成为解放区计免系统宣教工作的一个品牌,她的成功经验也迅速在全区各个卫生服务中心推广,截至目前,“好妈妈课堂”已培训专业人员100余人。
每周的接种日,是唐振萍最繁忙的时候,注射登记、疫苗接种、儿童体检等工作都在她负责的业务范围。孩子哭了,她会耐心地哄;家长有疑问,她会微笑着解释。一些孩子不小心把大小便拉在地上、椅子上,她会及时地去擦拭干净。孩子哭闹,她用爱心去面对,家长询问,她用责任来回答。正是在平凡岗位上的奉献爱心,她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为了帮助辖区内的残疾人,唐振萍努力宣传社区康复知识、推广社区康复事业。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康复水平,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及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唐振萍曾被委派参加全国残疾康复指导员培训。学习回来后,唐振萍结合辖区实际多次与北京的专家联系,并将她撰写的“解放区康复工作计划”报送中国残联,经过多次争取,成功申请了河南省唯一一家“中国残联/香港复康会合作项目·雷曼兄弟奖励基金”,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范围。2010年以来,该培训共开展了20余次,只要有时间,唐振萍就到社区指导康复员开展工作,耐心讲解康复有关知识。目前,在唐振萍的努力下,已为解放区培训康复员58名、康复管理员21名,近万名残疾人得到了帮扶和救治,为解放区社区康复工作良好有序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少个日日夜夜,繁忙的工作与她相伴,老人病了,她不在身边,女儿几天不能见妈妈一面。在村民家中、街道上、集市上,都能看到她热心服务的身影。“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笑口常开,我感到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唐振萍说,她热爱这份工作。
(唐振萍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
记者手记
在不大的社区医院里,几乎所有和唐振萍接触过的孩子家长都对她的服务赞不绝口,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唐振萍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兢兢业业的服务,更是一颗温暖身边人的爱心。在医患关系之间,这是弥足珍贵的。
作为一名女性,唐振萍总是勇于挑起工作的大梁,面对困难,她从不喊累。采访这一天,记者跟着唐振萍体验了她一天的工作,从疫苗接种室到“好妈妈课堂”、从医院工作到深入社区进行康复指导,她身兼数职,却又得心应手,唐振萍用认真的工作态度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内涵。
在敬佩之余,记者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百姓已从人满为患的大医院转而来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诊,小病进社区已不再是一句宣传口号,在唐振萍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医院得到了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与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