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李 涛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合不合格、是不是人才、有没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由行业企业来检验,只有为企业培养能力强、用得好、学得快、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校的价值。”近日,记者在市技师学院采访时,该院院长殷东兴说。
市技师学院是全市最大的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8000余人。自2010年7月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市化工高级技工学校合并成立市技师学院以来,实现了强强结合,优化了教育结构,成为我市职业教育的龙头。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极佳途径。学院结合办学规模、专业等方面的实际,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多形式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殷东兴说,“要切合经济发展需要,提前规划职业,让学生学有所长,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是保证学生就业的关键。”
殷东兴说,近年来,学院确立了“打造品牌,创建名校,实现名校配名企”的发展战略,对内紧抓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对外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坚持以企业为起点,以学院培养为重点,以企业实习为补充,以服务企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毕业生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以及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学院和企业的无缝合作,不仅密切了学院和企业的关系,增进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推动了学生就业,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殷东兴说,学院建立了在校生校外实习基地,先后派驻2000余名学生到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力化纤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家大院餐饮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开设名优企业冠名班,先后开设了郑州富士康班、郑州宇通班、广州广船班等对口专业冠名班,与省内外大型名优企业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正逐步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同时,学院大力拓展校企合作模式,与河南千年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和北京百家大院餐饮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人员配置、设备投入、培训模式上实现了深度合作,企业为学院投入资金,购置设备,建设实训室,设立助学金;学院提供师资,建立专班,定向培养,校企双方搭建就业直通车。
技师学院新的教学环境、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后引进的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吸引了很多学生,尤其是“定单式教育”模式更是给一些家长和学生吃下了“定心丸”。这样,毕业生不仅不愁毕业找不到工作,而且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到用人单位带薪实习,这种灵活的办学模式确保了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三方满意。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技术人才要逐渐走向高精模式,高品质,高技能,抓好有效教育资源的利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殷东兴说,“我们大力加强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发挥河南省机械成型技术技工教育集团牵头单位优势,以机械制造和化工、橡胶为核心专业,不断推进河南省机械成型行业实训基地和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投资添置最新、最先进的实训试验设备,实验、实习场所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
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了极高的就业率。连续3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9%以上。就在部分大学毕业生为寻找合适的工作而犯愁的时候,该校的毕业生却被众多用人单位提前“预订”。
“中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校企合作。多年来,学院一直创新思路并收获硕果,校企合作之路渐行渐宽,未来的发展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市技师学院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中职学校的金名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殷东兴踌躇满志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