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原文钊)武陟县在高速公路绿化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环境美化和林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的双赢。目前,该县在市定造林任务3550亩的基础上,已完成土地流转3994.6亩,造林面积达3800亩,超额完成了原定任务。
4月23日,记者乘车在武陟县辖区内的郑云高速公路上看到,道路两侧近百米宽的绿化带已全部完成造林工作,形成了一道喜人的绿色风景线。武陟县林业局局长牛力学说:“真没想到,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近4000亩土地的流转和造林工作,这完全得益于全新的造林理念!”
据了解,该县高速公路网路密集,辖区内郑焦晋、郑云两条高速公路总长55.1公里,造林面积占全市总任务的74.7%;沿线共涉及7个乡镇、街道和30个行政村。
政府投资把树种在老百姓的地里,造林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春季植树造林的最佳时机即将过去,能否抢抓时间节点,保证造林质量?3月8日,全市高速公路绿化造林任务下达后,武陟县面对一系列问题,马上在全县范围内召开动员会,编制了高速公路绿化和产业带建设规划。
该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决定把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化相结合,在美化高速公路景观带的同时,让农民参与到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增加农民收入。
为此,该县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突破口,先期支付给各个乡镇专项资金547.29万元,并由乡镇支付给农民赔青款等142.5万元,将涉及造林的土地全部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在上级部门造林补助的基础上,出台了每亩地再补助500元的优惠政策,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将土地全部流转给苗木种植大户,深入发展林业产业,提高造林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打造景观带?农民增收从哪来?
该县按照景观与产业相结合的思路,在高速公路两侧25米的范围内,根据地理条件规划种植了株行距为3×2米的女贞、白蜡、柳树、杨树等树种;在25米到100米的范围内,规划了林业产业基地,苗木的种类、密度等,在整齐划一的基础上,由种植大户自行决定。
该县的造林新思路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大力支持。该县嘉应观乡将该政策耐心地向沿途村民讲解后,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1725亩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地流转和绿化造林任务。“农民种树致富,政府出钱补贴,既实现了环境美化,又让农民增加了收入,真是一举两得呀!”在随机采访中,受益群众高兴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