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美丽的焦作春满园
桐花,桐花
谁是中国的马尔克斯
老城记忆
春游
牡 丹
父  亲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4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  亲
□樊瑞楠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父亲一生清平,远离功利,教书育人,独善其身,他的遗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父亲外形清瞿,面容白净,目如辰星,心若止水,他话语不多,不善交际,他与人的关系很纯粹,同学就是同学,同事就是同事,不远不近,绝无交集,所以父亲一生中没有几个好朋友,更没有吃喝不论的铁哥们,遇到事自然无人出头替他仗义执言或出手相帮,他独来独往,万事不求人,很多事他都一个人扛着,默默地忍受着。好在那时世风纯正,人心公允,父亲这样处世倒也无碍。他从不与儿女言说什么,他的成功、失败、快乐,他的悲伤,他的所思所想,我们很少知道,很多事都是通过母亲略知一二。父亲看了许多书,但看了也就看了,从不与我们言讲,他去世时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遗物,就是满满的一大书架书和普通的文房四宝。母亲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东西倒不出。”但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潜在的,我和弟弟都热爱读书和写作,就是秉承了他的性格和遗风。

  父亲是典型的传统文人形象,他不善家务,对厅台洒扫、灶前烟火从骨子里排斥,可无奈他生于凡尘,居于里弄,他不得不为我们一家的生计奔波劳碌。为了弥补口粮的不足,他曾像一个农民一样在别人转让给我们的一块自留地里耕种耧耙;为了不让炉火断炊,他曾步行几十里拉着架子车到方庄煤矿去拉煤;为了贴补家用,他曾和母亲一起领着我们坐在草席上加工鞭炮;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动手安灯走线、修车修锁……父亲属于心灵手巧之人,上世纪70年代,半导体收音机还没有普及,他就自己动手组装了一个小收音机,家里的缝纫机坏了,他也会拆拆装装,将之修好。父亲的职业与商贸相去甚远,但他却会打算盘,虽没有当营业员的母亲打得快,但母亲说他打得全,像九九归一、长虫大脱皮他都会打,更奇的是父亲还会用算盘开方、解方程,母亲提起这些就很荣耀。

  我小时候,母亲在街道的缝纫组工作,实行的是计件工资,为了赶活,母亲要起早贪黑,这时家务就全落在父亲和我身上,父亲就束上大围腰,在煤火前擀面条、蒸馍,虽然是被迫而为之,竟也做得像模像样。最让我难忘的是父亲炒的玉米花,那时街上爆一锅玉米花需要5分钱,为了省5分钱,父亲就在家里给我们自制玉米花。他从床下拿出一只久弃不用的炒锅,将青沙淘净,放入锅内,在火上炒热,然后将玉米倒入锅中爆炒,玉米在锅里噼啪作响,爆裂开花,我们坐在煤火台上,闻着炒玉米的香味,馋得直流口水。玉米花炒成了,我们等不及出锅,就将玉米花抢进嘴里,我们的唇齿之间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那是天下最香的美食。这也是我们小时候吃得最多次的家常小零食。

  每到冬夜,寒衾难耐,父亲就把一块在火边炕热的石头丢进我的被窝里,据说这块石头是祖上家传,它像烧饼一样大小,扁圆光滑,色为乳白,专门用于暖脚,这块石头几乎陪伴了我整个童年,至今想起我仍能感觉到父亲的温暖。

  父亲好弈,他的棋艺在全县是出了名的,县里每有赛事,都要特邀他做裁判。

  父亲退休后又喜欢上养花。他在楼顶堆土成圃,遍植菊花,间以其他花种,他照着书本,对这些花草悉心管理,给他们掐顶打杈,浇水施肥,这些花草不负父望,花期一到,便恣意狂然,烂烂漫漫,楼顶竟如小花园一般美丽。父亲陶醉于斯,兴致所至,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菊花居士”。父亲还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装盆打包,用三轮车载着招摇过市,带到我家,放在我家的客厅里,至今我还记得那两盆菊花的品种名称,叫“金背皇后”,前边深红,背面金黄,花朵像小碗一样大,惹人喜爱,我从未见父亲有这么高的兴致,他满脸笑容,像盛开的菊花。

  但父亲种花只是阶段性的,书和棋才是他相伴了一生的朋友。在他去世时,我们按照母亲所嘱随葬了这些物品。父亲,其实母亲和儿女都是懂你的,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你不被俗事搅扰,专心地看书下棋。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