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博爱大地,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位于博爱县城东部的产业集聚区内处处忙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重点项目工地机声隆隆,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生产车间繁忙有序,产业工人热情满怀,货运卡车来回穿梭……共同构筑了一幅美丽的工业画卷。
近年来,博爱县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始终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近日,在刚刚揭晓的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博爱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集聚效能持续显现。该县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区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项目在集聚区集中、产业在集聚区集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主导,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辅助,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该县产业集聚区共入驻项目60余个,总投资214.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121.5亿元;1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86.7亿元。先后引进了焦作市海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裕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博爱新开源制药有限公司、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威安防股份有限公司、悍马轮胎(博爱)科技有限公司等大批优质企业。目前,海华纺织年产5万锭紧密赛络纺项目、裕华公司年产1500万平方米增透膜压延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项目、金牌山年产3000套子午线汽车轮胎模具项目、华智公司标准化厂房等50余个项目建成投产。五年来,该县产业集聚区内入驻企业达到1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8.4亿元,创税收8.32亿元。
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该县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将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计划,多渠道融集资金,完善产业集聚区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和商贸、金融、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五年来,该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96亿元,建成道路89公里,“五纵七横”框架基本成型;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累计敷设供水管网30公里、污水管网100公里;架设供电主干网26公里,建成变电站7座,主变容量69.7万千伏安;敷设供气管网26.2公里,区内用气企业达到12家;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公租房小区、标准厂房即将投入使用。眼下,该县产业集聚区内多家金融网点正在筹备中,商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基础设施与城区实现无缝对接,产城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
转型升级成果丰硕。该县着力打造工业经济新优势,成功创建了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和河南省城市矿产示范试点;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实施24个总投资54.4亿元的循环经济项目,其中昆仑公司天然气压缩母站等6个项目投产运行;支持鼓励企业上项目、调结构,生产经营形势逐步好转,裕华公司、新开源公司等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中汇公司、金鑫公司等达到100%;投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200万元,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秀川公司等3家企业成功与中科院、中国农大、武汉大学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11家企业入选全市科技创新百强,转型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服务环境更加优良。该县坚持“对企业不能说不”的服务理念,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保障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供给;落实“五个一”服务机制和产业集聚区工作例会制度,实行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一事一议”,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创新招商思维,出台更优惠的招商引资办法,对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建立项目建设环境定期评议、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季度考评问责等制度,对服务不到位、推进不得力的单位,乡镇予以严惩;创新性建立“异地共建、分税激励”制度,由引资方、项目所在乡镇和项目占地村街三方按7∶2∶1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项目占地乡镇、村街引进项目、服务项目、推进项目的积极性。出台金融扶持意见,完善投融资机制,开展“政银助业通”“助保贷”等业务;成立县投资集团,搭建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累计获得授信4亿元,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定期开展校企对口技能培训,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到企业服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王晓波 刘 云 李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