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体味马街书会
昆曲历史与现实命运的文学复活
金晨恋歌
城中村
调 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中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张艳庭

  城中村形象地揭示了时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关系。村在城中就像猎物在捕猎者的口中一样。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描述,已在城市口中的村庄会慢慢地被咀嚼,被吞咽,被消化,最终融入城市。

  我所见过的一些城中村就是这样。经历过了拆迁和重建,曾经的独门独院变成了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门前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破旧低矮的店铺换上了高大气派的门面……这种变化是现代城市中最常见的景观。仿佛城市停下自己扩张的脚步,便不能称为城市一样。

  于是,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了城中村。有些城中村借助发展的机遇迅速被城市消化,原来的乡村躯壳变得连一根骨头都不剩;有的城中村却要经历城市长时间的咀嚼和吞咽。前者也许已不能称为城中村,因为村庄的物质形态已经荡然无存;而后者,则成为城中村的典型形态。

  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其实,城中村也可以称为一个城市的秘史。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繁华让无数人顶礼膜拜的大上海,从前也只是一片沼泽地上的几个小渔村。深圳,则是由乡村到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和成功的样本。短短三十年时间,这个曾经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并肩而立。而在2004年,深圳已成为无农村的城市。就是这一年,深圳作为一个城市在,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农村再无半点关系。

  事实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已经不再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初期那样紧张。那个时代,城乡二元结构曾让走进城市的农村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过强烈的自卑感和耻辱感。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作家,曾经浓墨重彩地书写过这种身份差距所产生的心理阴影,书写过这种身份转换所带来的心理的裂变。河南先锋作家墨白在长篇小说《欲望与恐惧》中就写了一个进城的农村人形象。在农村长大的吴西玉在上学时因普通话发音不准受到了城市女孩的羞辱。这次羞辱在他内心造成了巨大的伤痕。多年之后,当吴西玉在城市中混得有头有脸之后,又用另一种方式羞辱了那个城市女孩。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多年来的苦苦奋斗,可能就是为了偿还那次关于身份的羞辱。小说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描写得无比透彻、深刻,形象地展示出了身份转化过程中的疼痛感。

  这一代作家大概不会想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城市郊区的农村人会以另一种方式完成自己的城市化历程。这种方式如同“农村包围城市”一样,城郊的农村人对城市拥有了更多主体性和主动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些村庄对土地的占有。许多城中村的村民依靠拆迁成为城市人,甚至涌现出了“拆二代”这样的名词。许多一线城市郊区的村民仅靠拆迁,便一辈子衣食无忧。即使不拆迁,许多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上几层小楼出租,也成为不竭的财富之源。但在这些城中村,绝不仅飘荡着这样轻而易举的笑声。这里往往因为房租的低廉成为农村打工者的乐园。在地价寸土寸金的北上广自不必说,在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里,城中村也以一种别样的繁荣面貌存在着。每逢上下班时,打工者将这本来不大的城中村变成了摩肩接踵的繁华之地。各种餐饮业、服务业在这里畸形而又旺盛地生长着。我所到过的其他河南城市,也都见过城中村。这些地方无一例外地汇聚了众多打工者。只要有打工者,这样的地方就会拥有不竭的活力。他们在城中村中期望得到城市的接纳。

  正因为拥有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同学和朋友,我对许多城市的城中村比繁华的街区还要熟悉。也许正因为与城中村有这样的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逢到一个城市,看到城中村,就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的许多年轻朋友也往往对这样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但这种情感却是复杂的。一方面,打工者喜欢这样的地方,因为它有租金低廉的房屋、价格低廉的饮食,甚至还因为它们在建筑形态上和乡村相似;另一方面,它又不是真正的城市,不是打工者梦寐以求生活的地方。所以,打工者往往既热爱城中村,又痛恨城中村。

  我的一个在郑州打拼的朋友,就不断地辗转于多个城中村。我有一次去找他,住到了他的房子里。因为是在城中村,他可以拥有较多的空间来摆放他堆积如山的书籍。还有一些年轻的艺术人士在这个城中村里居住,形成一个相互来往的小团体。但这里离他上班的地方太远。早上跟他一起上班,我们需要走将近半个小时的路才能到公交站牌,然后再昏昏欲睡地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达他的上班地点。我不用和他交谈,就知道他多么热爱城中村,又是多么痛恨城中村。

  这种既爱又恨的感觉,只有在城中村住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多年前,我也在这样的地方住过几年。那时,朋友去拜访我,要不停地在狭窄的小巷里拐弯,以至于走过许多次后,依然没有人认得去“我家”的路。

  我的诗人朋友杨光黎曾在诗中把这些小巷比喻为城市的裤裆,也比喻为城市的盲肠。在这里,我当然不会迷路,但对我来说还有更多的麻烦:居住环境脏乱,经常停水,上厕所要走上几百米,居住人员身份复杂……我在这样的地方感受到过彻骨的孤独与寂寞、恐惧和心酸、落魄与伤感……同时,它也曾经让我感到过温暖和自由、坚强和难忘。这是一种无比复杂的感觉,我曾经把它们写到过我的许多文章和诗歌里。恰恰是城中村,而不是我后来居住的商业小区,承载了我最刻骨铭心的一段城市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