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区域经济发展有一种“增长极理论”,即一个区域内优先增长的先发部分被称为增长极。一个增长极在形成过程中,会吸附诸多生产要素,使其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而今,在焦作工业板块中,就有这么一家充当增长极的企业。它,就是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今天的多氟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创新领先的无机氟化工领军企业。多氟多能够成为区域增长极的动因,就在于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驱动力。
技术创新,得有载体。多氟多技术创新的载体,就是依托国家认可实验室,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实践中,多氟多的创新载体包括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决策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与文化氛围建设。多氟多将技术创新主体从企业深化到个人,将每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作为研发费用支出,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多氟多注重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与俄罗斯纳米金属微粉体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纳米材料的开发研究,与郑州大学、中国石油和化学规划设计院、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1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多氟多企业技术中心现有专职研发和试验人员248人,占职工总数的30.39%,博士学历6人,长期合作外部专家14人。多氟多还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至于创新条件建设,多氟多先后配置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拥有一套先进、完整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如美国安捷伦公司ICP-MS及气相色谱、德国蔡司扫描电镜、德国布鲁克X-荧光分析仪等。多氟多技术中心的建立,对于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技术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对于多氟多而言,可谓一以贯之。在多氟多,全方位贯彻创新思维、打造创新型企业,已然成为常态。长期的创新实践中,多氟多研发并掌握了氟硅酸钠法、氟铝酸铵法、黏土盐卤法、再生冰晶石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节能环保优势的冰晶石生产新工艺。依靠自主创新,多氟多开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无水氟化铝新技术和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而今,多氟多是国内唯一拥有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技术并产业化的企业、唯一掌握无水氟化铝生产技术的企业、唯一量产晶体六氟磷酸锂的企业,代表了我国无机氟化工的技术最高水平。至今,多氟多已申报国家专利186项,其中发明专利128项,且大多实现了产业化。多氟多主持制(修)订了5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氟化盐ISO国际标准召集单位。研制了冰晶石、氟化铝等国家标准样品,是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无机分会氟化盐工作组召集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样品定点研制单位。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拥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项目7项,河南省科技成果14项。拥有河南省含氟精细化学品工程实验室、无机氟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多氟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河南优秀民营企业、重点转型升级企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科技创新“十佳”示范企业。
今天的焦作,发展与转型,两个重任同样紧迫。其间,多氟多的转型实践,就颇有标杆意义。其标杆意义就在于:依托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多氟多过去是一家传统的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先后利用磷肥、铝型材加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开发出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产品,实现了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也转型为一家高科技企业。
新的形势呼唤新的转型,新的转型则需依托技术创新。在巩固传统氟化盐产业市场地位的同时,多氟多以六氟磷酸锂为切入点,分三个层次开展工作,迈出了向新能源企业转型的步伐。第一个层次是新能源材料的制造和新能源系统的集成。包括个人能源宝、家庭能源箱、社会能源系统,如一幢建筑、一条街道、一个社区、一座城市的能源解决方案,称之为“制能”。第二个层次是新能源的储存。主要指锂电池及相关原材料的生产,解决了新能源不易存储的难题,称之为“储能”。第三个层次是新能源产品的节约。节约是最大的新能源,包括循环经济的理念及一系列节能产品的开发,如半导体照明,称之为“节能”。目前,多氟多的新能源代表产品,自主研制的福多多系列锂电池、爱迪新系列LED照明及显示产品,以其突出的节能、安全、环保优势成功应用到各个领域,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认可。而今,多氟多共计1000余盏LED路灯在焦作市民生工程中被推广应用,效果比较显著。下一步,多氟多将结合物联网技术,为新能源产品贴上“智能”标签。多氟多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在河南有地位、中国有影响的新能源企业。
面对经济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焦作工业在摸索、在实践。那么,在这一痛苦又收获着未来的过程中,多氟多该咋办?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四个转变发展战略。一是从传统的氟化工向新能源转变。二是由生产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变。三是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转变。四是由规模优先向效益优先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产业转变。第二个转变是模式转变。他还旗帜鲜明地指出,多氟多的全体干部职工不光要懂生产、懂技术,还要懂营销,做生意人、念生意经、发生意财,迎接代工时代的到来。第四个转变是方式转变,多氟多要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产品平均毛利率达到40%以上。而实现这四个转变,主要还是靠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思维的贯彻。
转型实践中,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要与管理融为一体。唯此,转型才能如鱼得水、顺风顺水。李世江认为,创新要形成一种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进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就要走群众路线,即职工路线,坚持“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站在普通职工的工作角度和利益角度去创建职工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将决策层的意志转化为企业文化。当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愿景和目标时,企业就会凝聚更多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创新要始终瞄准目标,更要与资本创新相结合。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要始终瞄准同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市场。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存,生存的力量来自市场。我们常讲,技术进步与企业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很重要,但遇到了资本它们都要退居其次。多氟多的当务之急,就是寻求资本支持并学会向资本市场低头是企业家必修的一课。过不了这一关,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企业家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最终昂起头。
技术创新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自主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技术领先。什么叫领先? 多氟多的共识是,你开辟了一个研究和市场的方向,始终有人跟着你做,这就是自主创新。创新不能急功近利,要敢于打持久战。为不受制于人,必须掌握核心技术,靠自主创新才能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谁拥有了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开启发展之门的主动权。当投资拉动步履迟滞时、当资源驱动难以为继时,科技创新将是焦作工业可持续增长新的核心推力,是焦作赢得未来发展方式转型新的战略选择。多氟多卓有成效的实践表明,发展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焦作工业正在迎来科技创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