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5月9日9时,市城市垃圾处置站保卫科科长杨新朴和往常一样,配好药品,开着消杀车就去垃圾填埋场工作了。一个小时后,满头大汗的他开车回到了记者身边。
记者跟随着杨新朴进入垃圾填埋场进行了打探,进入填埋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深沟,深沟底部和斜坡上全部覆盖着薄膜。“这是一层防渗膜,这样做是为保护土壤环境。”杨新朴说,“垃圾送到填埋区前,所有填埋区域均要进行防渗膜覆盖,这样可以防止垃圾产生的渗滤液等有害物质渗入泥土,对泥土造成污染。你看,最近雨水较多,因为无纺布的防渗透作用,雨水没有渗入地底,形成了一个小水池。”
继续往前走,记者来到了另一个填埋坑,说是坑,却鼓起像个小山。“这个填埋区已经填埋了许多生活垃圾,有一部分已经用黄土覆盖了,因为垃圾在降解过程中会逐渐压缩,所以若干年后鼓起的小山就会变成平地。”杨新朴说。不知不觉中,记者跟随他走到了填埋区另一侧,在这里,几辆垃圾车正在集中倾倒垃圾,在垃圾堆放区的周围,一排立网显得有些特别。杨新朴介绍,这是防飞散网,是为了防止垃圾倾倒过程中一些塑料袋等易飞散物质随风飘扬,进而污染别处环境而专门设立的。
说话间,我们已经走到了防飞散网旁,这时记者才忽然意识到,一路走来似乎并没有蚊蝇在身边环绕,也没有臭水和扑鼻的恶臭。
据杨新朴介绍,他每天的消杀工作主要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垃圾运到这里后,数量可想而知,如不能得到及时和科学地处理,这里将成为苍蝇滋生、栖息的温床。所以,每天我都来这里进行两次消杀工作,除此以外,我还在填埋场道路上进行洒水、喷消毒剂,杜绝蝇虫乱飞。”
作为保卫科长,除了每天两次的消杀工作以外,杨新朴还要承担着隐患排除工作,特别是夏季,由于气温高、垃圾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垃圾自燃的情况。为此,他每天还要在垃圾填埋场进行巡逻。
“垃圾填埋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环境恶劣,只要处置得当,环境也可以很优美。但我们每次灭菌的时候,还是做了很严密的防护,也要忍受太阳的暴晒,工作十分辛苦。但我把工作当乐趣,一想到我们的工作会为千家万户换来干净的环境,我就很自豪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