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工业是焦作的命脉,产业是发展的支撑。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初夏时节,焦作经济传出的数据也是山花烂漫: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21.8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同比增长11.8%。
曾经过度依赖煤炭和能源消耗的焦作工业,而今大开大合,奋力转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如此成绩归功于焦作在推进产业转型上的加减辨证、敢舍善得: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做大工业经济。
加与减的抉择
何谓加减辩证?如何敢舍善得?所谓“加法”,即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使经济发展不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而是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所谓“减法”,即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探索出一条质量型发展的高速通道。
近年来,焦作围绕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以及四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现代循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等六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现代循环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装备制造1个千亿元左右产业集群,食品、现代循环化工、汽车零部件3个500亿元左右产业集群,新材料、生物医药2个100亿元产业集群。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86.8亿元,增长1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92.6亿元,增长12.4%。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增加值55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1%,增长18.4%;四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4.1%。
加法也好,减法也罢,其目的在于科学发展,转型提升。为此,焦作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既注重投资规模、科技含量,更注重亩均效益、集约节约。整理山前坡地、滩地近5万亩,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平均产出分别达320万元/亩、460万元/亩;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09年下降40%以上;我市成为全省首家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与此同时,我市还严格项目审批准入,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共否决了122个项目;全市提前完成21个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共完成1221项污染整治任务,其中关闭企业104家,治理项目984个,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生产线)41项,搬迁企业21家,关闭锅炉71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拓展了空间;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34.5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加与减的活力
如此“加减法”,让焦作经济充满活力。放眼焦作的经济版图,总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11.5平方公里的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呈现出产业集群快速扩张、创新驱动明显增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产城融合效应凸显的良好态势,成为焦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转型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而回眸焦作产业集聚区去年交出的成绩单,可谓亮点频闪:5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497亿元,实现税收135亿元。沁阳市产业集聚区2010年、2011年荣获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称号,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2012年分别荣获省“十强”和“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1.6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48家,实现税收48.5亿元,分别为2009年的3.9、3.4、1.8、2.8倍,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重新定位。原本锆盐、硫酸铝、钛白粉三分天下的佰利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国家产业政策,咬定钛白粉这一精细化工产品,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消化吸收,实现了技术与规模扩张的协调统一。而今,佰利联钛白粉一股独大,稳居国内第二位,出口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高技术企业维纳陶瓷,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产品远销韩、日、美、英等国家。爱尔福克专“吃”佰利联排放的低度废盐酸和山岭上到处可见的铝矾土,吐出的产品叫做聚合氯化铝,在净化饮用水、工业排放水、市政污水方面大显身手……
加与减的收获
多年的实践让焦作的决策者认识到,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全国经济转型中示范前行,除了要做好加减法,该舍的能够舍去,还要集中精力做好“得”这篇文章。
如此,就要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向品质优势、创新优势、集约优势升级,并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着力点,推动企业技改创新,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焦作在此方面已进行着不断地创新实践,并收获了转型示范的经验。
为嫁接新技术使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先进化,我市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培育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试行创新券制度、科技贷款贴息制度,2013年发放创新券5670万元、贷款贴息1852万元,连续6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战略合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对获得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企业给予重奖。全市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占全市比重分别达89.7%、85.9%;创建院士工作站13家,佰利联、多氟多、中内配等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家行业标准79项。
与此同时,我市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构筑转型提升新优势。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软硬环境,2013年实施了总投资832亿元的十大建设。建立了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责任制,制定了年度督导考核办法,实行一大建设、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七个一”工作法和定期研究、强化督导、媒体通报等措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投资97亿元的郑焦城际铁路年底通车,投资40亿元的武西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投资120亿元的龙源电厂和焦作电厂异地迁建工程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运,有效提升了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支撑能力。
强力推进产城融合,夯实转型提升基础。把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累计投入3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716公里、供水管网709公里、燃气管网303公里、标准化厂房611万平方米、电网607公里、变电站40座、金融网点55个、物流网点76个、公交线路46条;开工建设安置房60591套,建成15733套;新建北大附中焦作校区等7家中小学校、焦作同仁医院等4家医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进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投资20亿元建设职教园区,5年来,全市职业技能培训52.9万人。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1.4万人,比2009年增加11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带动城镇常住人口新增7.5万人,外地在焦务工人员近30万人。
强力推进责任落实,构建转型提升有力保障。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2013年4月提出了“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新要求,激发各级各部门拉高标杆、干事创业动力。市委、市政府要求每个产业集聚区每年至少新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50%以上。对10亿元以上项目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摩、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两年一兑现”,重点查形象进度、查设备订购、查资金流向、查上缴税款、查科技含量等,完成好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介绍经验,差的进行检讨。2013年,全市在建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4个,年度完成投资311亿元。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取得巨大的成就自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焦作工业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突出,经济效益差、经济增长代价高的矛盾层出不穷。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只有持续做好“加减法”,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才能突破现有的工业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