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区级领导坚持每天晚上下乡走访调研、指导工作;街道科级干部每天进家入户摸排情况、化解矛盾,街道主要领导24小时在岗,随时调解纠纷、处理问题;全区干部职工走出办公楼、走进一线、走进群众家中为民排忧解难……风清气正、务实为民的良好风气正在蔚然形成,众志成城、创先争优的干事氛围愈来愈浓,这是今年年初以来身处马村区的人们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
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该区把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自5月上旬起,在全区深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干部下沉一级,通过抓思想认识、抓作风转变、抓机制建立、抓工作实效,推动矛盾化解、推动问题解决、推动工作开展,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积极巩固团结、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推动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走出“官”概念,强化民本意识
长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习惯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喜欢坐在“中军帐”里发号施令,重安排、轻落实。马村区从打破这种“官”概念入手,通过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为官理念,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权力意识、公仆意识,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为民理念,走出“官”概念,淡化“官”色彩,争当服务型干部。
该区区委书记翟耀南说:“群众观点乃为官之要。党员领导干部是群众利益的代表,必须放低姿态、俯下身子、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区委的号召下,该区从上到下迅速行动起来,县级干部人人分包街道办事处、企业和农村,走进农村、走进楼院、走进企业,胸怀群众,紧贴民心,察民情、解民意、排民忧。街道办事处、区直单位党员干部纷纷发挥主体作用,进家入户认真排查矛盾纠纷,真心实意解决问题。截至目前,该区共梳理出信访案件73件,已妥善解决22件。
走出办公楼,与群众面对面
坐在办公室里谈服务群众,只会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与群众的隔阂越来越深。要想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干部就必须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中,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基于这种认识,该区从抓干部作风转变入手,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干部下沉一级,让干部走出办公室,真正沉到基层,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实打实解决群众困难。
活动开展以来,该区从区级领导到科级干部、直至普通职工,纷纷走出办公楼、走出办公室,变“单位办公”为“下乡办公”,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真正沉在一线,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家中,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解决群众的困难。截至目前,该区共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1600条,立行立改137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60件,慰问困难群众500余户。
“干部只有走出办公室,与群众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坐一条板凳、同饮一杯热茶,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心声,才能与群众建立真感情,才能使干群关系实现从‘背靠背’到‘面对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推动工作开展。”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建说。
走出八小时,乐于多奉献
政府部门八小时工作制已成为一种惯例,然而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的许多事情,并不是按照八小时的工作惯例来设计的,八小时之外随时都会产生新情况,发生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该区从倡导党员干部发扬奉献精神入手,提出“为群众服务无假日”的概念,勇于突破八小时工作制的篱笆,推行区级领导晚间工作制和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24小时值班制,提倡街道科级干部一周四个晚上驻守单位,随时随地解决群众困难,把八小时以内未做完的工作、未解决的问题,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继续处理和解决。
制度出台后,该区区级领导纷纷利用夜晚时间,走进各自联系点,逐户走访群众,仔细摸排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督促指导工作,化解群众难题,推动工作开展。该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在做好八小时以内工作的同时,主动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深入一线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不仅有效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也让广大干部普遍树立起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
由区直单位选派到农村协助工作的副科级后备干部王小波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区、街道两级领导带头牺牲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已经连续10多天没有休息,我们作为一线人员,更应该深入群众、扎实工作,虽然有些累,但是看到经过我们的努力,群众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感觉很充实。”
如今,该区党员干部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状态、扎实的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演绎着一曲乐于奉献、甘于付出的动人乐章。
(孙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