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探索。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地追求。
设疑引问,以问激思。意识是思维的火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深入。所以,我经常设置“矛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以静促思,引导探索。发现和提出问题后,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问题。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几分钟的“静”。俗话说,静想出智慧。要让学生在安静中对问题深入思考,切记“逼问”“垫词”“揭底”,也不要只有几个优等生举手就迫不及待地提问,要尊重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权利,让他们大胆质疑创新、勤学善思。
归纳提高,提升认识。提出问题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是思考、分析问题的结果。在问题情境中,解决手头问题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教材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思想、方法等。
总之,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接受反馈信息、进行问题创设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化为句号,并产生新的问号,切实受到提高数学素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