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博爱县许良镇南道村,位于博爱县城西三公里的一个普通村庄。
干净,是记者对这个村的第一印象。
在街头随便转转,如果你手头有点杂物,还真找不到能随意丢弃的地方。
这个有532户、2213口人的村庄,每天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都去哪儿了?是什么样的垃圾清运方式,让这个村庄如此整洁?
昨日不到7时,现年60岁的保洁员薛树松,已经打扫完了他负责片区的两条主路。在村里,像他一样的保洁员还有3名,每个月拿300元的工资,其相应的任务,就是每日7时前将自己片区的卫生清扫干净。
在老薛工作的同时,今年58岁的裴明星也没闲着,作为村里两名垃圾清运员之一,他的任务就是每日7时前,将各家各户放置在门前垃圾桶内的垃圾及保洁员清扫出的垃圾运送至垃圾分类场。
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场,是该村2011年投资8万元建设的。在这里,老裴把从各家各户收集的垃圾,按照生活垃圾、杂物、废煤球三类分开堆放,并和其他环卫人员一道,对垃圾进行分拣处理。可以回收出售的废旧衣物、玻璃、废塑料、废纸等作为废品处理;废煤球和生活垃圾,待风化或腐烂发酵后用作肥料处理;建筑垃圾用于铺路或者填沟。
在采访中,村民们都说,经过几年垃圾分类的实践,大家现在都习惯将自家的垃圾分类保存。眼下已经入夏,在村民家,废煤球很少,最多的是塑料包装袋及菜叶等生活废物,各家各户都能自觉地将不同的垃圾分门别类地放置在不同的垃圾桶里,并在次日7时前放到家门口,统一由清运员运送至分类处理场。
主持村日常工作的村两委成员程长贵说,要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将垃圾分类这一好的做法坚持下去,光靠村民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该村专门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及处罚标准》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村两委坚持对保洁队伍和农户的卫生定期进行检查打分,并与保洁员工资挂钩。对于农户白天乱倒垃圾的,发现后当场罚款,并限时整改到位。
点评:毋庸讳言,南道村的垃圾分类处理,还处于基础阶段:分类还不细致、处理的层次也很低。可即便这样,经过简单处理的垃圾,变废为宝产生了新的价值,成了新的资源。在节能环保成为这个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南道村的实践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