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珂 本报通讯员 褚金柳
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虽然连初中都没毕业,却从小就喜欢捣鼓“发明”东西,在大家眼中,他就是“不安分”的代言——河南省温县农村公路管理所机械队队长李保国。近日,记者就走近了这个“不安分”的李保国。
说起李保国的“不安分”,还得从1976年那年说起。那时候,老李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懂事的李保国辍学回家做了名汽车维修学徒工。
“小屁孩,给刘师傅拿个扳手。”“给张师傅倒杯水。”……面对整天指挥自己的师傅,他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当时,最大的想法仅是能让其他人也喊俺一声师傅。”李保国说。那一年李保国15岁。
正是这种钻劲、韧劲,一年后,他如愿以偿当了师傅。18岁那年,老李转行当了一名普通养路工,而这一干,就是整整29年,成了同事眼中的“老李”。
这家伙太“傻”
“回家干嘛呢?”
“换衣服。”
在妻子看来,李保国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想到家,因为在单位没人帮他洗衣服,那沾着泥巴和沥青的衣服,洗几遍都洗不干净。
李保国说,对于他们养路工来说,铺路的黄金季节是盛夏,铺沥青的黄金时间是12时到14时,太阳越毒,沥青凝结得就越密实。
于是,他和工友最累最苦的也是这段时间。他们习惯把这个时候的工作叫作“晒日光浴”,叫外出为“体验生活”。
铺的沥青温度最高达到130℃,站在那旁边,都能把人烤晕。在老李眼里,这些苦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没有什么能比每天跟机械打交道更令他痴迷的了。
正是这份对工作的“痴”,但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傻”,有些“不安分”。
别的同事也常常劝他:“别那么傻,干活别那么拼命。”对于跟了他整整3年的司机郑建光来说,别人有的双休日,在自己这儿基本属于奢望。郑建光也常开玩笑说老李比局长还忙。在他看来,做老李的司机基本上就等于给老李做陪嫁“嫁”给了工作。
单位的“除弹专家”
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护路机械的零件弹簧经常掉,而换一个就需要2500元,一年要换四五个。老李心疼这笔钱,决定给它修好,不再换了。
他仔细看了那个弹簧,发现弹簧没问题,只是那弹簧槽坏了,换个槽基本上就解决了。他花了几天的时间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弹簧槽模具,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困难,找老李”,技术上的困难,一般都难不倒他。因此同事碰到了麻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老李。为此,他在单位里被封为“除弹专家”,他“莅临事故现场”也被称作“闪亮登场”。
“小聪明”的大效益
坑槽挖补修护很容易造成废料的浪费,还污染环境。老李从一开始就在琢磨着如何处理扔掉的废旧材料。
他想,要是能把现有的冷再生拌和设备用到农村公路养路上就好了。于是,他开始大量翻阅资料,自制图纸,一遍一遍地试验。最后研制改装出适合冷再生技术应用的小型机械。
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当地节省养护费用20多万元。它的推广不仅实现了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同时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也节省了碎石灰土和拌和费用,节省了人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养护生产成本。
周边县市的同行听说了李保国的“发明”后,很多人专门跑来向他取经或者购买设备。
而他的发明远不止这些,小型拌和站、减速带模具、百米桩、公里碑模具都出自他的手。
“每天看着自己亲手修的路上人来车往,心里真是痛快。”他说。好好干活,把路修好,让人们通行更顺畅,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如今,李保国在这里已经干了29个春秋,他脚下走过的路不下5万公里,他把对机械的痴狂融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中,用执着谱写着自己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