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的阿贝贝·比基拉赢得了“赤脚大仙”的美誉,他光着脚板跑完马拉松比赛全程,并赢得冠军。
1991年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9秒86打破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令世人惊诧的除了他闪电般的速度,还有让他“脚下生风”的高科技跑鞋。这双鞋的重量只有115克,轻盈舒适,有卓越的回力性和避震功能,是根据人体生理结构原理、运动力学原理,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打造出来的,当时的售价超过10万美元。
高科技时代的世界田径赛场,“赤脚大仙”的经典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叫人刮目相看的是约翰逊的“金缕鞋”、刘翔的“红色魔鞋”。传奇主角转换背后,是技术的强势介入。
关于科技对现代奥运的巨大推动作用,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作了这样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奥运是火,科技是风,火借风威,因而越烧越旺;风借火势,所以越来越强。”真应该感谢科技的魔力,正是在科技的推动下,奥运会的规模不断扩大,运动项目不断增加,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测试更加精确,赛事传播越来越快捷。如果没有技术的参与,现代竞技体育的魅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类创造了现代技术,人类点燃的技术之火又烧向自身。技术的过度参与给体育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难题:
其一,技术对竞赛的主宰。技术在体育竞技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辅助性的“顾问”,还是决定性的“君主”呢?顾拜旦先生的希望是“扮成顾问而不是君主”,然而,这个希望目前正在走向破灭。有的运动员要根据计算机模拟出的结果来决定穿什么鞋,使用什么器械,甚至吃什么食物,个人的穿着与饮食兴趣被无情排斥。这样,运动员个人的感觉、喜好等不得不服从于冷冰冰的程序与数据,成为技术控制和摆布下的“木偶”。
其二,竞技中的审美缺失。严格而刻板的技术理性扼杀了灵动而丰富的审美趣味,这无疑是当今体育赛场上的重大遗憾。现代竞技比赛的评判越来越精确化、标准化,用各种严格的数据和程序来监督控制,如艺术体操比赛中用数据来规定选手的比赛动作,这必然会排斥人在运动中的自由展示与发挥,使比赛越来越机械,越来越缺乏审美的趣味。
其三,公平竞争的尴尬处境。在技术主宰的赛场上,阿贝贝·比基拉“赤脚大仙”的冠军传奇不可能再有人续写,因为“光脚的”实在是太害怕“穿鞋的”了。假设一下,“赤脚大仙”阿贝贝·比基拉与脚穿“金缕鞋”的约翰逊在赛道上展开竞技,谁是赢家,答案是再清楚不过了。
请神容易送神难。从发展趋势上看,在现代高新技术的主导之下,世界竞技体育正在走上一条技术运用的“不归路”,就像一只断了线的氢气球,越飞越快,越飞越高。这是技术辅助下的人的高度,还是以人的高度表现出来的技术的高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