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以来,随着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技术的日益成熟,电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迅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国家电网公司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考量,提出了特高压发展战略,从而满足社会能源需求。
特高压建设的整体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能源消耗量巨大,区域性能源短缺、大范围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助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供应,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按规划建设一批采用特高压和常规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这既是稳增长、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又是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
能源分布因素。我国能源资源的总体分布规律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匀的特征明显。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电力需求也将持续快速增长,需求中心也长期位于中东部地区,而煤炭资源的开发正逐步西移、北移,水能资源开发也正在向西南地区转移,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未来能源中心和需求中心距离将进一步增大。
能源结构因素。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从中长期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在长期内不会改变。
环境保护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和消费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更为突出。此外,我国104个重酸雨城市全部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西部地区的5.2倍。近年来,中东部地区经常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而减少这些地区化石能源的使用,是减少雾霾天气的必要手段之一。
特高压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3年,我省发电装机容量为6051万千瓦,全社会用电负荷最高达5055万千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完成2899亿千瓦时。靠自我发展,“就地平衡”的旧思路无法解决我省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目前,我省已建成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以及800千伏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哈郑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每年可向河南输送约400亿千瓦时的电量,相当于从空中向河南输送煤炭2210万吨,等于同时投运8座1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厂,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31.7万吨、二氧化碳3358万吨。
特高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电磁辐射方面。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强度限值与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的限值一致。同时,根据我国关于工频磁场的限值,对公众照射的限值为100μT,在发展特高压时严格采用偏严的值作为线路工频磁场的限值,特高压线路磁感应强度实测最高仅为3.5μT,变电站典型区域内最高仅为22.6μT,均小于规定限值。而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方面,根据合成电场环境参数限值要求不大于30KV/m,磁场限值参数400mT,直流输电线路电场和磁场参数最大分别为30KV/m和45μT。同时,可以对比的是工程在进行核磁共振音响检查时,磁场可达0.15~3T,地球磁场强度为40~60μT,直流输电线路产僧的直流磁场与地磁场相当。
工程噪声方面。考虑到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处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在工程设计时,将特高压线路可听噪声(雨天)的限值定为55dB(A),直流线路不超过45dB(A)。一般而言,特高压电线晴天时的可听噪声比雨天低15~20dB,完全符合对周围噪声的限定要求。
对无线电和电视干扰方面。由于对无线电干扰和电视干扰通常分别指对广播频带和电视48.5~958Mhz频段的干扰,电视信号的频率比广播信号高得多,输电线路产生干扰信号的频谱特向表明,输电线路对电视的干扰比无线电的干扰要小得多。
从整体上看,特高压工程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并在施工中全面考虑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对可能产生不利的因素加以屏蔽、削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特高压工程将在推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杨丽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