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母亲因脑出血突然驾鹤西去,离开了时刻操心惦记的孩子们。母亲走得很匆忙,没有留下任何片言只语;母亲走得也很安详,就像是平时安静地入睡。可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从此我们再也见不到母亲熟悉的音容笑貌,听不到母亲经常的苦口婆心,吃不到母亲做的可口饭菜。一个多月来,我始终处于痛苦和悲伤之中,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独坐窗前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回想起母亲对我们恩爱的点点滴滴。每当此时,我就会控制不住痛哭流泪,忏悔没有尽到子女应尽的孝心,思念母亲充满温馨的爱意和关怀。
1934年,母亲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外祖父为谋生计,很小就远离家乡到上海,在远房亲戚开的药铺中当学徒,学成归来后在家乡行医治病。外祖父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给穷人治病经常不要分文,医德也为乡亲传颂,逐渐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郎中。母亲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虽然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由于耳濡目染和聪明伶俐,不仅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也养成了善良贤淑的品德。1956年母亲与父亲结婚的时候,父亲还在上学,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随着我们兄弟六个的降生,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想而知。然而,母亲却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白天,母亲顶着炎炎烈日艰辛劳作,晚上,凑着昏暗灯光纺线织布;地里,母亲同样干着体力繁重的农活,家里,又要继续为我们烧饭做衣;路上,是母亲躬身拉着沉重车子前行的步伐,河边,是母亲用力推着老式水车浇地的身影……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靠在生产队挣工分吃饭,我们家孩子多劳力少,生活非常困难。母亲为了给家里增加点收入,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为村里造纸厂拉土,一次在路过村边的小河时,母亲连人带车从几米高的桥上跌进了河里。我望着母亲艰难地从水里爬起来,看着母亲苍白的脸色和浑身湿透的衣服,不禁心酸地流下了眼泪,立誓长大后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做母亲放心满意的好儿子。
母亲不仅面对困难毫不屈服,吃苦耐劳从无怨言,更以她的聪明贤惠和心灵手巧,让家庭充满幸福和温馨,孩子们能够健康茁壮成长。那时候父亲在生产队当队长,对家里的大小事情顾不上操心,而我们弟兄几个年纪小又帮不上忙,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操持。从记事的时候起,我们很少看见母亲串门聊天,更没有见过母亲打牌娱乐,见到的只是母亲停不下的脚步和忙碌的身形。正是有了母亲的辛勤操劳和勤俭持家,我们才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六个兄弟没有饿过肚子,没有穿过破烂衣服,也没有失学。由于当时家庭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穿过布料鲜亮的衣服,有的只是母亲亲手缝制的粗布衣裤;我们没有住过青堂瓦舍,有的只是母亲每天打扫的土坯老屋,可是,母亲整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孩子们打扮得整整齐齐,让我们不因贫穷而自卑,不因困难而低头。即使是在走进大学的时候,我们身上穿的仍是母亲缝制的粗布内衣,脚上穿的仍是母亲缝制的粗布鞋子,身上盖的仍是母亲缝制的粗布被子。布料和样式虽然过时,可我们感到很温暖和幸福,因为这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饱含着母亲对我们的无限关爱和深情。
母亲是个平凡的女人,但也是一个充满母爱、深明大义的伟大母亲。即使是我们已步入不惑之年,母亲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艰难,可还是日夜惦记着我们。在母亲的眼中,我们的安危就是一切;在母亲的心中,我们的幸福就是全部。那年,我和三弟同时考上大学,家里困难筹不起学费,母亲千方百计借钱让我们走进了校门。大学的四年时间,我们就是靠母亲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和不多的粮食,才能顺利读到毕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渐渐变老了,但全心全意为儿女着想的心始终没有变。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问长问短,反复叮嘱我们安心干好工作,不要经常回来耽误事业。母亲呀,您为儿女操碎了心,而我们却回报您的很少很少,即使是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母亲也不愿意给我们增添负担,只是在医院停留了短暂的一天,就匆匆的永别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和愧疚。
母亲,亲爱的母亲,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哺育之恩,养育之情,教育之爱,让我们终生难忘。母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