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薛超良 李小艳
云台山美。山奇水绝,峰壑之间云锁雾绕。
15年前,深山锁美景。“好景致不能当饭吃。”云台山所在的乡是省级贫困乡,当地流传着“嫁女不能嫁岸上”的说法。
15年后,还是那座山。入选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扬名神州。仅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云台山就接待游客18.66万人次,较去年五一假日增加1.2%。现如今云台山所在的云台山镇,村民盖起了“农家乐”旅馆、开起了土特产店,守着“金山”致富忙。
15年巨变的背后,留下了清晰的金融支持印记。近日,笔者来到云台山脚下的云台山镇岸上村,记录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见到赵静的时候,这个黝黑敦实的汉子正在自家旅馆后面的篮球场上打篮球。他经营着位于云台山进山口处的一家旅馆,取名“绿色庄园”。
“这名儿有自然的味道,城里人都喜欢!”赵静笑着对笔者说。这家旅馆有地上三层客房和地下的一个餐厅,能接待40~50人住宿。进入客房,与城市里三星级酒店的设施别无二致。唯一不同的就是推开窗户,满眼的青山绿水。
“俺去年把旅馆翻修了一下,花了100多万元。”“100多万元”在赵静嘴里说得轻松顺溜,而在五六年前,5万元在他的眼里可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2008年前后,随着云台山的逐步开发和对外宣传,来这里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岸上村里的有心人开始琢磨着干点小生意,到山上摘点儿果子、晒点干货卖给来旅游的人。赵静就是摆地摊的其中一人。
与此同时,农行焦作分行也察觉到了其中的机会。开发云台山,农行焦作分行贷了5.9亿元。山有名气了,可当地的农民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和利用好旅游带给他们的致富机会。“帮老乡致富,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农行的客户经理们开始在村里“推销”小额农贷。
“一开始,村里人还不敢贷。”农行云台山分理处农户经理赵小太回忆说。祖辈生活在大山里,村民们没有经商的意识,更别说去银行贷个几万元。“贷了钱干啥子?俺拿啥来还恁多钱?”这是赵小太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
“先从村里的年轻人、能人入手。”“为啥找年轻人?”“年轻人盼着娶媳妇,想致富!”“为啥找能人?”“能人有想法,会致富!”在自问自答中,赵小太锁定了“目标客户”。
在第一批5万元的小额农贷的帮助下,街边摆摊的赵静盖了3间平房开了家小饭店,邻村的都小亮和都小刚兄弟盖起了6间房子开了家小旅馆。
“生意好着呢!”赵静告诉笔者,富裕起来的他在第二年就找了俊媳妇成了家。村里其他人眼红了,知道了农行能贷钱,有了钱可以做生意。最多的时候,农行云台山分理处为232户农家乐旅馆、饭店发放了1100多万元的小额农贷。截至目前,累计向景区农户发放小额农贷5000余万元。云台山里的“农家乐”慢慢有了名气。看云台山,住“农家乐”,成了来旅游的人们的选择。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台山里的“农家乐”也在迅速升级。一层平房,变成了三层楼房;小地摊,变成了土特产商店。面对这些变化,农行焦作分行的客户经理们又踏上了进山“推销”的惠农路。
2012年,农行焦作分行与共青团修武县委联合在云台山景区开展“支持青年创业、农行金融产品进景区”活动,选派精干力量,走进农家宾馆和商户,举办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产品推介会,深入推进“惠农通”工程。
截至目前,该分行累计为农户办理个人网银130余户、借记卡500张、贷记卡240张、转账电话30部、POS机16户,给农户日常结算带来较大的便利。
赵静告诉笔者,五一的时候,来了几个旅游的大学生,进门就问能不能刷卡付房费。由于没带现金,他们已经找了好几家旅馆,后来看到了赵静家旅馆前台上的转账电话,就直接办理了入住。“赶明儿,你把俺旅馆大门口挂个银联的牌子,让顾客知道俺这儿能刷卡。”赵静对陪同笔者采访的赵小太熟络地说。
都小亮和都小刚也是村子里先富起来的人。兄弟二人开了两家旅馆和一家土特产超市,每年总共有五六十万元的进账。说起未来的发展,他们说想把客房再装修好一些,把“农家乐”的项目再丰富一些。他们也向笔者坦言,5万元的小额农贷,在这样的“大手笔”面前似乎少了些。
农行修武支行副行长宋胜利表示,针对这一现状,该支行正在设计用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加合适的担保方式来满足“农家乐”升级的信贷需要。同时,他们也在积极跟进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抵押的相关政策,为解决农村贷款担保难进行有益探索。
“农家乐”的老乡们,正期望着赵小太们这样的老朋友继续给他们带来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