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争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焦作
城市水系提升焦作形象
“世纪工程”装扮美丽焦作
巨笔书写怀川治水文明
图片新闻
水生态保护修复看广利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水利景区为焦作旅游增辉
优化水资源配置看引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巨笔书写怀川治水文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讯(记者杨仕智)焦作古称山阳,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山水环抱,河流纵横。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焦作这座千年古城独有的水土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市治水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传说中的第一位治水英雄——女娲,曾在此“积芦灰以上止淫水”。神农氏后裔共工在此“雍防百川,堕高堙庳”。大禹更是在此“疏黄导沁入海”。位于沁河出山口处的广利灌区,也是我市人民治水智慧的经典之作,始建于秦始皇时期,之后历代修建广济渠、广惠渠等五渠。因治理黄河而得建的嘉应观,是封建帝王为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当今时代,焦作人民在治水的过程中,更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武陟人民胜利渠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1965年,济、孟两地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修建的可与红旗渠媲美的“人工天河”——引沁渠,就是怀府儿女与天斗、与地斗、图富强的历史见证。大规模的水利活动所留下的历史印迹,凝聚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是人类水生态文明的结晶。

  因治黄而得建的嘉应观。

  焦作市广利灌区为渠首无坝自流引水灌溉的著名古老灌区,秦代初创,汉魏始盛,明清发展,泽惠当代,至今已有2200余年灌溉史。渠首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该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补源面积20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为26万亩。 广 利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