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据警方以往经验,令人深恶痛绝的高考招生诈骗又开始抬头。为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以下六类高招诈骗陷阱:
1.借军校招地方生名义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声称能帮考生上军队“地方委培生”,许诺将来可以拥有军籍、享受军官待遇等,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部队印章,从而骗取钱财。
2.出售“内部招生指标”进行诈骗。不法分子自称在高校或招生办有熟人,掌握“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要求家长和考生先期支付定金或活动经费。
3.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将“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声称只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定向费”,就可以弄到“定向招生”或“自主招生”计划及指标。
4.混淆不同类型办学形式。犯罪嫌疑人故意混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与普通高校招生的区别,拿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的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有的甚至私刻公章,伪造高校录取审批表和录取通知书。
5.勾结大专院校内部工作人员合伙诈骗。实施诈骗前,犯罪嫌疑人租住大学公寓用作临时招生办公地点,使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是高校正规招生,从而放松警惕。有的不法分子还伙同大专院校内部工作人员共同作案,考生家长在向校方核实后发现确有其人,往往信以为真而上当受骗。
6.少数三本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违规招生行骗。少数三本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游离于各地招生体制之外,比如某些院校在当地根本没有招生计划或招生计划不多,骗子通过欺骗手段私下招生或超计划招生,没有通过招生办正规录取。
民警提醒考生及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选择求学路径。国家和省招生考试管理部门对招生计划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没有什么“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学校的“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均需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并由省级招生办严格审核。“走捷径”“托关系”“低分高录”是不可能的。试卷、答题卡和考生成绩信息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花钱改考生分数”是无稽之谈。考生切记不要把自己的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等重要信息泄露给他人,不要委托他人上网查询或填报志愿,谨防因个人信息保管不善而导致利益受到损害。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