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本报通讯员 王轶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市场话语权。
传统产业靠什么转型升级?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回答是:必须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一发展的“牛鼻子”。
六氟磷酸锂让国人扬眉
曾经,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外出考察项目时,某知名专家不留情面地说:“老李,你不要为拥有那么多的专利、把无机氟化工做到了全国第一而沾沾自喜,要知道氟这个元素做好了,那不是论吨卖的,而是可以论公斤卖、论克卖的,比如六氟磷酸锂。”
当时国内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特别是锂电池等产品有很广阔的前景和需求。要命的是,其主要原材料六氟磷酸锂被少数几家国外企业垄断。六氟磷酸锂一吨难求,而且价格高得离谱。民族产业受制于人的窝囊气,国人一受再受。
基于独特的创新优势,多氟多看准了这个项目。然而,残酷的现实成了六氟磷酸锂“中国造”的严重阻碍:下游客户对六氟磷酸锂的纯度要求苛刻,尤其在电动汽车等高端锂电池应用方面,当时国内的技术很难满足需求;六氟磷酸锂极易吸潮分解的特性,使其质量难以稳定控制;六氟磷酸锂生产环境要求高、工艺条件要求苛刻、生产操作控制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六氟磷酸锂的“三废”处理问题亟待解决。
干不干?慎重考虑之后,生性倔强的李世江果敢决策:千难万难,也要带领技术人员攻克六氟磷酸锂产业化的技术、项目难题,打破日本的国际垄断,为民族锂电发展破解这个所谓的难解之局。
经过不懈的努力,2012年,多氟多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建设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生产装置,年产能2200吨。一年的市场考证之后,产品得到用户一致认可。多氟多生产的晶体六氟磷酸锂,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媲美,完全满足电动汽车等高端产品用锂离子电池需求,可替代进口产品。据悉,2011年,中国六氟磷酸锂需求量约3000吨,2012年约3300吨,而凭借多氟多2200吨的年产能,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锂电企业的需求。自此,国内锂电企业不再受制于国外企业的定额限制,开始拥有六氟磷酸锂采购的主动权,由过去自己“求着买”,变成了现在国外企业“求着卖”。据此,六氟磷酸锂采购价格大幅降低,由原来每吨30多万元的价格降至每吨15万元以下,为民族锂电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巨额生产成本。据此,多氟多使每一个中国化工人、每一个中国锂电企业在国外企业面前倍感扬眉吐气,无愧于科技部的“863计划”支持。
后来,李世江再外出考察,就有人表扬他:“以前,我们每年到国外跑三趟,出高价都不一定能把六氟磷酸锂买回来。现在,国外企业每年来我们这儿跑三趟,报低价我们都不一定会买!”
创新驱动谋发展
六氟磷酸锂的研发,只是多氟多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缩影。
10余年前的多氟多,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地方小企业。但个小志气大,李世江志存高远。他说,要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技术创新,持续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率。为此,多氟多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决策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与文化氛围建设。将技术创新主体从企业深化到个人。注重利用外部资源增强竞争优势,多氟多与俄罗斯纳米金属微粉体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纳米材料的开发研究,与郑州大学、中国石油和化学规划设计院、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1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如果说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人才在科技创新中起到的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人才集聚,多氟多建立了一支专职研发和试验的248人队伍,吸纳博士6人,长期合作的外部专家14人。注重创新条件建设,多氟多配置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拥有一套先进、完整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如美国安捷伦公司ICP-MS及气相色谱、德国蔡司扫描电镜、德国布鲁克X-荧光分析仪等。先后组建了河南省含氟精细化学品工程实验室、无机氟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研发阵地。
迄今,多氟多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拥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项目7个,河南省科技成果14项。多氟多申报国家专利209项,其中发明专利136项、授权专利130项。主持制定和修订了5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氟化盐ISO国际标准召集单位。多氟多组建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国家认可实验室,研制冰晶石、氟化铝等国家标准样品,是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无机分会氟化盐工作组召集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样品定点研制单位,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转型升级企业、科技创新“十佳”示范企业。
多氟多生产的冰晶石占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氟化铝占全国出口量的40%以上,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美国铝业、力拓加铝、俄罗斯铝业、中国铝业等多家世界著名铝业公司都是多氟多长期稳定的用户。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攀升,多氟多逐步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创新领先的无机氟化工企业。2010年5月,多氟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拥有了更多发展资源。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颓势不减,主要服务对象——下游电解铝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导致传统无机氟化工产品市场萎靡,企业盈利能力下滑。非但如此,国内其他行业企业也不好过。怎么办?李世江说,转型!咋转?还得靠技术创新。
其一,由传统氟化盐向精细氟化盐转型。目前,在巩固氟化盐龙头地位的基础上,多氟多开发了大量的精细氟化工产品,如锂电池用六氟磷酸锂,半导体产业用电子级氢氟酸,医药、农药行业用含氟中间体,电子工业用含氟液晶等。多氟多坚持同高手对话、和高手过招,瞄准行业最先进实用的技术,为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其二,由氟化盐向新能源转型。分三个层次,一是新能源制造,包括以氟为媒介生产多晶硅等高端材料和个人能源宝、家庭能源箱、社会能源系统的集成,即制能;二是新能源储存,主要指锂电池及相关含氟材料的生产,解决新能源不易存储的难题,即储能;三是新能源产品的节约,包括循环经济的理念及一系列节能产品的开发,如半导体照明等,即节能。目前,多氟多自主研制的“福多多”系列锂电池、“爱迪新”系列LED照明及显示产品,以其突出的节能、安全、环保优势应用到各个领域,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认可。去年,多氟多共计1000余盏LED路灯在我市民生工程中被推广应用,效果比较显著。多氟多将结合物联网技术,为新能源产品贴上“智能”标签。制能、储能、节能“三位一体”的新能源系统构成了“多氟多梦”,那就是要建设一个在河南有地位、中国有影响的新能源企业。
志存高远,创新再出发
纵观多氟多10余年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有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志存高远。多氟多的产品冰晶石、氟化铝、六氟磷酸锂先后达到世界第一的位置,电子级氢氟酸等主要电子化学品在研发之初就将目标瞄准了世界第一。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多氟多擅长的领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成为引导企业前进的灯塔。
未来,创新仍将是多氟多发展的主旋律。只不过创新的目标更高,范围更大。生命最大的精彩就在于“生”别无选择,但“命”可以改变。如何改变“命”?就是靠创新。那么创新究竟是什么?李世江说,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变革,是否认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先进的一种勇气。创新要有文化支撑。创新要瞄准目标,更要善于寻找与资本市场的切合点。技术创新要自主化。
展望多氟多未来之路,创新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