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美丽焦作崛起新地标
我市健儿争分夺秒备战省运会
焦作市门球邀请赛开赛
精彩省运,一个美丽的期待
古典式摔跤:优势项目 全力出击
为省运会提供最优质服务
监视天气变化 做好跟踪预报
谁说女子不如男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说女子不如男
□郑小九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中国当代女子多有“半边天”情结,这种情结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女汉子”们,知名度高的有吕后、武则天、慈禧等,美誉度高的有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等,而知名度、美誉度俱佳的,当属老家在河南虞城的花木兰。

  花木兰的故事出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她隐瞒性别,代父从军,苦战十载凯旋。花木兰的传奇性在于,她同时在进行两场竞赛:一场是显性的竞赛,即军事战斗,结果是杀敌无数;另一场是隐性的竞赛,即性别竞争,对手是她的男性战友,结果是巾帼不让须眉。从自然身体条件看,女性不如男性,农耕文明中的男性不如游牧民族的男性,花木兰是以农耕民族女性的柔弱之躯,对抗游牧民族男性的强壮之身,在力量不对等的两场竞争中都完美胜出。

  豫剧《花木兰》中最为著名的唱段,无疑是“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以问句来表达的判断,用在当今的中国体育界非常合适。据统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中,女选手所夺金牌分别占75%、56%、58.9%、60.9%。在河南体育界声望最高的是邓亚萍,在焦作则首推陈中。

  女性在当代体坛如此扬眉吐气,不禁让笔者抚今追昔。回头看看女性为争取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其实走过了一条非常坎坷的道路。如果您不大理解,请看下面这个舞台剧:

  第一个上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奥林匹亚竞技赛场里,他看到全是男人裸体竞技,看台上也是清一色的男性观众,便问:“女人都去哪儿了?”组织者答:“这里是男人的领地,严禁女性参赛和观赛。”

  第二位登场的是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一位女性观众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女性参加比赛?”顾拜旦答:“遵从古制,奥运会是为男性的荣耀而设立的,女人不能成为公众场合被注意的中心。不过,女子作为观众是可以的,还可以充当为获胜者佩戴桂冠的角色。”

  第三位上台的是女子奥运会的创始人艾丽丝·米利亚特。1920年,国际奥委会拒绝了这位法国女子参加田径比赛的要求。她一气之下,另起炉灶,成立国际妇女体育联合会,并举办女子奥运会,与国际奥委会分庭抗礼。

  最后出场的是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深情呼吁:“全世界的女子都来吧,让奥林匹克拥抱你们!”一位中国记者提问:“请问主席先生,在世界体育范围内男性和女性是平分秋色,中国的女性运动员已经撑起了中国体育的‘半边天’,甚至呈现阴盛阳衰的局面,作为一名男性,您怎么看?”萨马兰奇答:“为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充满活力,更具社会代表性,它就应该把大门向女性敞开。身为男性,我乐观其成。”

  上面的几幕是“创作”出来的,故事的时间跨度为2000余年,主人公实有其人,人物对白除少数为原话外,多属虚构。需作特别说明的是,这种虚构丝毫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