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发展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
日前,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了8个重大技术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轿车转向节及铝合金锻件技术开发项目、轿车转向节及刹车盘技术开发项目、乘用车半轴研发项目、乘用车组合式凸轮轴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空芯汽车半轴研发项目、系列罐装车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研发项目、二氧化碳复叠系统阀门项目等。
有关专家评价,中轴集团选定的这些项目,均为着眼产业升级、具有战略前瞻性的项目。这些项目的选定,充分考虑了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等趋势对工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着重考虑了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挑战和要求。
中轴集团是个老牌国有企业,当年靠着科技部的一项技术推广计划,将生产件由车削改为模具加工,大大降低了材料消耗,使企业起死回生。从老城区搬迁到新区后,中轴集团开始跨越式发展,目前其凸轮轴年产销量位列全国第一。
是什么力量助力中轴集团如此迅猛发展?该集团董事长马海洋言语铿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和源泉。中轴集团狠抓科技创新,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核动力’。”
1997年7月28日,中轴集团成立之初,企业一缺资金,二无优势产品,名不见经传。正是注重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从体制机制上、人力物力上和舆论导向上,鼓励、保障、推动技术创新,中轴集团内部形成了浓厚的技术创新氛围,不断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创新成果。
中轴集团成立伊始,主要产品是农机配件,如农机半轴、花键轴、单缸柴油机曲轴和缸套等,客户是低端的农用三轮车和小拖拉机配件市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赢利能力差。如何实现中轴集团的崛起?唯有选择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但是,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选择不好,不仅难以使企业发展壮大,还会加速企业的衰亡。通过深入地调查和研究,中轴集团认为国内即将迎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汽车零部件产品又与企业当时生产的农机零配件产品在生产加工方式和流程上基本相似,发展机械类汽车零部件对中轴集团无疑是比较适合的产品战略选择,而汽车发动机凸轮轴就是这样一个产品,技术含量高,是发动机的五大关键部件之一,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
当时,国内没有一家专业的汽车发动机凸轮轴生产企业,主要依靠发动机厂家自制。在随后的10余年时间里,中轴集团凸轮轴产品从重卡发动机凸轮轴毛坯做起,逐步开发了重卡发动机凸轮轴半成品、成品,2007年又开发了轿车发动机凸轮轴成品。截至目前,中轴集团重卡凸轮轴和轿车凸轮轴的综合产能达到500万件,居行业内第一位,分别为中国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重汽集团、北汽福田、潍柴动力、玉柴机器、上汽通用、吉利、奇瑞、海马、长城、比亚迪、韩国斗山大宇、美国爱科等大型企业配套,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和全国百家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2008年,中轴集团通过重组河南皇马车辆有限公司,进入专用汽车制造行业,实现了由汽车零部件产品向汽车总成、整车的跨越发展。几年来,中轴集团由单一的半挂运输车发展到目前的半挂运输车、粉尘物料运输车、罐车、水泥搅拌车、工程自卸车等一系列专用汽车产品体系,新上国家车辆品种公告目录20余个,产销规模跃居行业前十强。从2012年起,中轴集团又开始对锻压机械进行研发和生产制造,产品拓展到机床装备制造行业。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中轴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中轴集团主持和参与了“装配式空心凸轮轴总成”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节能节材热挤压汽车轴管开发及产业化”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的研制及产业化”焦作市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5项;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4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
依靠楔横轧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用短短3年时间,拿下了农机花键轴行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国轴类行业的排头兵;
靠冷拔油缸技术,在煤矿液压支柱行业一跃进入前三名,把单体支柱发展成了企业的支柱产品;
将从德国勇克公司引进的高速高效外圆曲面磨削技术与楔横轧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独有的发动机凸轮轴制造专用技术,仅用7年时间,就成为全国最大的车用柴油机凸轮轴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大功率发动机凸轮轴企业之一;
依靠热挤压成型工艺,一举成为全国重卡传动轴锻件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60%;
涉足专用车行业,5年后拥有了轻量化技术、一次成型大梁、7米加长半挂车侧翻自卸自救技术、激光定位防侧滑技术等10多项专利技术,半挂运输车跻身全行业十强。
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和投产,中轴集团实现了一次次新的飞跃。“中轴集团原本没有什么产品优势,10多年来靠着不断的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以发动机凸轮轴、汽车锻件、轻量化专用汽车等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及产业体系。”马海洋自信地告诉记者,“今后5年,中轴集团将迈向世界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行列,实现由零件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向发展成套装备产品的重大调整。”
中轴集团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厚重的技术创新史。1999年11月,中轴集团召开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颁布了系统的企业科技发展规划,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企业的指导思想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2001年7月,中轴集团建立技术人员项目承包激励机制,后经多次修订,将激励范围由单纯的技术人员扩大到非技术人员;2009年12月,技术人员项目承包激励机制更名为技术创新体制,所覆盖的对象也由仅针对个人扩展到对组织的激励……
这些激励技术创新机制的颁布和实施,为中轴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仅最近5年间,中轴集团完成大小技术创新项目近1000项,获得国家专利120多项,还成为部分产品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人才和资金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中轴集团专门出台了《加强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首席工程师制度,对公司各类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出台了分类分层培训提升计划。在加强自身技术团队建设的同时,该集团不失时机地从外部聘请行业顶级专家和技术领军人物,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产品批量投放市场。
15年来,中轴集团每年的研发经费都超过了销售收入的5%,从外部聘请的高级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人才共80多人,远程专家系统触角更是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与国内外14个大学、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技术创新沉淀,中轴集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层技术创新体系:第一层次是以国内外行业顶尖专家为引领的创新团队,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聚集高端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承担企业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重大技术研究课题任务;第二层次以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专业研究所为研发平台,承担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产业化前期准备及工艺技术创新等重要技术创新课题任务;第三层次由工会牵头,以技术工人为骨干分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力量,通过小改革、小发明、小创新等活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近5年来,由一线职工完成的“五小”技术成果有2200多项。
中轴集团成功了。其奥秘就是立足自身实际,一切以市场为中心,通过卓有成效的结构调整,坚持实施以产品为重点的快速发展战略,初步建立了技术含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高端产品体系。正是具备了技术持续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机制和能力,中轴集团的许多产品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并以极快的速度跃进行业前列,甚至成为行业的龙头,中轴集团迅速步入稳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