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王秋生 薛德安
今年年初以来,在孟州市小农水重点工程施工中,该市水利局一改往日统一规划、建设的模式,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方针,积极邀请群众参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该市会昌街道堤北头村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该市水利局邀请该村村民张中华等人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督。张中华发现,自己家7亩多种植丹参的土地上的10个高压喷枪安装完成后,原本应该喷洒水雾的枪头,喷出的却是颗粒状的水滴,灌溉面积也由设计时的10平方米缩小成了7平方米左右。“这种喷灌方式不仅达不到灌溉作用,而且重量大的水滴还会伤害丹参的生长。”张中华当即向正在负责施工的该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和设备标段的厂家负责人提出了质疑。
在张中华等几名村民监督员要求下,施工方经过检查设备和多次试验后发现,这是因为高压设备中水管和水泵链接处使用了低压皮垫,造成漏水后压力不足而导致的。三天后,经过厂家技术人员对皮垫进行改进后,解决了高压喷枪的压力问题,节水、高效等灌溉作用让张中华对今年的丹参收成充满了希望。
同样受益于今年小农水重点工程建设的西虢镇戍楼村村民马东风,这几天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该市今年的小农水重点工程建设中,该市水利局决定对戍楼村原有的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同时在部分耕地上安装高压喷灌设备。在方案公布的当天,马东风发现他原本准备发展蔬菜大棚的地块被规划成了高压喷灌区,而种植蔬菜更适合安装滴灌设备,并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反映给了水利部门。
“真没想到,水利局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后,当即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修改了工程实施方案。”马东风告诉记者,水利专家认为他提出的建议并未影响该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并有利于因地制宜帮助农民致富增收,所以才修改了项目方案。
据介绍,在该市水利局根据群众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建设小农水项目过程中,群众负责监督工程效果,每项工程都明确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包工程县领导、帮扶单位、乡镇包乡干部、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建设时间,接受群众的全面监督。同时,项目建设完成后,将由受益群众按照“谁受益、谁管理”和“保本微利”的原则进行统一管理。
“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应该让群众全程参与,工程咋样建,群众说了算。我们通过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既提升了水利建设水平,又让群众觉得贴心。”孟州市水利局局长宁合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