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
好不容易由于其他同事的原因,我停了一周课,终于有机会到广州出了一趟差。不往西行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往南行不知道中国之秀,广州无疑是南中国的一颗明珠。
车子行走在通往新郑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我感受着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深秋季节,看着在风中摇曳飘落的金黄秋叶,不觉对季节的轮回感慨万千,又是一年秋风至,冬来秋去又一年。这年复一年的日子是那么漫长,又那么短暂,哀人生之须臾,叹自然之无穷。今天,天气格外晴朗,从飞机的眩窗往下看,山峦起伏,河流环绕,突然感觉到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何等幸运。两个小时后,我抵达广州,坐车一个小时后,便到了广州的大学城。
大学城的概念始于欧洲,剑桥就是一个范例。城,是一所大学;大学,是一座城市。
我到过国外的很多大学。那里的大学没有校门,没有围墙,大学分隔在城市的街区里,有商店,有超市,有电车,有川流不息的人群,也许不经意间眼前的某座建筑就是一个学院。在那里,大学和城市相互交融,体现了教育平民化、普及化、社会化的理念。中国的大学是有围墙的、有大门的、有尊严的、有脸面的,那里面的教授是象牙之塔的精英,一般不甘与城市为伍呢。一道围墙与城市分隔起来,不是城市里的大学,而是大学里的城市。大学里面吃住行玩应有尽有。10多年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去国外参观了大学城后好不感慨,回来以后中国大学新校区建设便轰轰烈烈地蔓延开来,没有一个学校不建新校区的,动辄几千亩,一个校区扩展成两个到三个,有的甚至相隔几十公里,或者异地而建。校园大了,名字就显得小了。于是,我们的大学又刮起了改名风,学院改大学,大学改综合……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升重点,“211”“985”们忙得不亦乐乎。中国的教育被催生的跨越式发展了,但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因为突飞猛进的是校园而不是教师。
广州的大学城建设让我耳目一新。广州把城市的最后一片净土给了大学城。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43.3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郊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广州大学城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市。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
更关键的在于,广州大学城的建设理念是超前的,在国内的大学城建设是独树一帜、首屈一指的。大学城分为三个环路,外环是进驻大学城的十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外语外贸、广州大学、华南师大等高校的校门和行政区,中环是各个学校的教学区,内环是各个学校的生活区。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围墙,图书馆和体育生活设施共享,大学城真正体现了共融、共生、共享。
一座城市是大学,十所大学是城市,看着这里的教师和学生,看着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看着青山绿水环绕着大学,看着开满枝头的紫荆花和木棉花,我真的好生羡慕。看来,要办好一件事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好的理念,二是有足够的钱。这一点内地都赶不上。看看龙子湖校区,虽然都是学校,但是各有各的大门,各有各的围墙,学校相邻相近,老死不相往来,每个学校都是小而全。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也没人敢叫大学城,这就是一个高校园区。在我心中,中国真正的“一个大学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是一所大学”的地方不在北京,不在上海,也不在广州,这所大学在陕西的杨凌,它的名字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我们不是为了旅游而出差,但出差办完公事总该顺便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呀。我去了在电影不知看了多少回的黄埔军校,这个小小的院落走出来的学生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我去看了俄罗斯马戏团的演出。这是我第一次看马戏,就赶上了这么高超的水平,演出水平是世界一流的,简直是艺术体操与魔术的完美结合;我吃了广州的大排档和早茶,早茶是替我女儿吃的,去年带她去南宁吃了一次早茶,女儿一直念叨:南方人真会享受,早餐那么奢侈悠闲。我去广州是给她打个前站,看看哪里的早茶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