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贩 证
根治“庸懒散”,还需制度来净化
反“四风”要有“准狠韧”劲头
李克强总理为什么频繁“发怒”
不空不虚方能取信于民
影响力
杜绝“走读风”拴人更要拴心
从“NBA遇上世界杯”中
体悟为民办事
打“苍蝇”
反腐绝对不能搞既往不咎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根治“庸懒散”,还需制度来净化
□严 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只看重行政职务,不看重党内职务”“公私不分,以权谋私”“对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不敢批评和斗争,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抓廉政说得多、干得少”“执行纪律雷声大雨点小”……这些描述很接地气,暴露出了一些机关和干部身上的通病。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推出“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网上调查”,邀请网民点评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赢得了热烈响应。

  “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段时间以来,中央纪委采用网调、漫画、留言等多种形式,邀请网友揭批身边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注入一股新风。借助网友的监督力量,既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把一些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有针对性地梳理出来,为转作风把脉问诊;也是开门反腐的一种体现,问题有哪些表现,到底多严重,应该怎么办,在老百姓的坐标系里,自然会有其感受和想法。通过网络等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对“庸懒散”现象带来了压力,同时给治理提供了新动力。

  古人云,一处弛则百处懈。很多时候,纪律的松弛、组织的松散,往往导致百弊丛生。上班混日子,办事没效率,规章在空转,正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作风的重要病因。心中无底线,监管常缺位,纪律成了稻草人,也是“四风”滋长、腐败滋生的重要土壤。这些问题,群众一直呼声强烈,中央也保持高度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要求,严明组织纪律,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党组织不是大车店,机关单位也不是自家屋,加强党组织的组织纪律性,是深化作风建设、巩固反“四风”成果的重要保障。由此看来,“三严三实”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要求,也是意在严格各项纪律,加强组织管理,坚决纠正无组织无纪律、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等现象。有纪律的刚性约束,有组织的严密体系,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既在平时看得出来,更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此前有消息显示,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省区市把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作为重要基础和整改内容,已初步整顿6万余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现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让群众开药方,势必进一步推动治理“庸懒散”等问题。公众画了像,点了穴,提了意见,还需进一步落实到整改之中,体现在建章立制之中,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一直以来,一些公职人员之所以长期不在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铁饭碗”“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有鉴于此,就得强化问责机制,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让占位子混日子的混不下去,让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出局,切实绷紧公职人员“混不得”“贪不得”“懒不得”的观念之弦。当然,这样的倒逼压力只是制度力量的一种体现。从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看,一时的专项整顿固然很有必要,而在整顿中完善制度、探索长效机制,才能提升制度的净化功能,为根治“庸懒散”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