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干部“走读”问题议论较多,认为干部“走读”影响了工作,损害了干部形象,“走”淡了干群关系。具体表现为:一些干部满足于上班到岗点卯、下班回城;一些干部热衷于“进城办事”、流连于“上面协调”;一些干部习惯于“部署号令”“遥控指挥”,脱离基层脱离实际,下深水抓落实的干劲不足等。
笔者以为,基层干部“走读”有多种因素,一是基层领导干部大多是从县机关派下去的,要这些人把家搬到乡镇所在地不现实;二是有的干部子女在县城工作或上学,为了全家人相互照顾,把家搬到城里;三是领导干部交流频繁,为避免夫妻分居,只有把家搬到城里,“无论哪里做官,家自岿然不动”。再加上交通便利,通信快捷,城乡间时空距离缩短,也为干部“走读”提供了便捷。
众所周知,“炕头、村头、地头”一直是基层干部了解农情民意的窗口,农民心中所思、所虑、所盼,大多能在这里找到答案。许多问题也只有干部到了现场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只有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才能拉近心理距离,才能较快化解群众思想上的一些疙瘩。作为乡镇基层干部,如果能少坐班、多下乡,少摆架子、多出点子,常到村里走走,常与村民聊聊百家言,干群关系自然会亲密融洽。因此,许多地区和基层单位纷纷出台措施,开展专项治理,要让干部沉得下去、待得下来,从“走读”干部变“坐班”干部,而一系列的严规要矩也让基层干部不敢触犯高压线,顶风“走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干部“走读”之风由来已久,为何久治不绝,治又复发?分析原因,主要是严规要矩都是外来之力。笔者以为,要想根本遏制基层干部的“走读”之风,不能只是一味地在基层干部身上绑“制度”、束“规矩”、立“准则”,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干部沉下心、定下情,自愿扎根。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垂范。思想觉悟应该更高一层、奉献精神应该更深一层,带头去驻扎在基层,不能“家在哪里,心在哪里”,而应“岗在哪里,家在哪里,心在哪里”。另一方面,加大关怀力度。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环境、丰富基层干部业余生活等,实现基层干部在基层安心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