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采 桑 葚
那年,和孩子经历高考
一块土布
我的《水浒传》情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6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 桑 葚

作者:刘金忠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不知道词牌《采桑子》是否与采桑葚有关联,但采桑葚确实是我童年时的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的家乡在辽西医巫闾山,那里的节气要晚些,每年7月间桑葚才成熟,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年一次的采食机会,往往是没等桑葚熟透,就猴急地爬到树上,去摘刚刚见红的桑葚,一饱口福。

家乡的桑树并不多,房前屋后满共只有五六棵,有水桶般粗的,也有碗口粗的,这些桑树少说也有几十年了,因为桑树成长慢,能长到水桶粗,也很不易。桑葚刚长出来是绿色的,表面许多颗粒,像小小的毛毛虫,很不起眼,当它渐渐长大,就开始发白,再发红,由淡红到深红,而后呈紫色,这时的桑葚最甜,也很松软,经不起碰,手指去捏时,稍重一点,就会流出汁来,一阵风过,桑葚就从树上落下来,掉到草丛里,从树上溜下来,也顾不得桑葚上有尘土、草屑,用嘴吹吹,就进肚了。那时,我们很少等到桑葚熟落就进行轮番扫荡了,哪里等得百分百成熟。“又见春风化雨时,瑶台一别未言痴。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这是宋代诗人释莹彻的著名诗句,读到这样优美的诗,那简直就是对桑葚的另一种吃法了,是口感之外的甜美感受。

桑树是分公母的,公桑树从来不结桑葚,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哪棵桑树上长桑葚,哪棵桑树一个桑葚也没有。桑树的树皮很光滑,攀爬较难,但难不住贪吃的孩子们,总会想尽办法爬到树上,就近的桑葚随手采下,填进嘴里,树梢上够不到的,就把树枝拉弯过来采摘,实在太远的,就摇晃树枝,把桑葚震落,再下树去捡。桑树枝的柔韧性很好,不像梨树或桃树枝,一掰就断,站在树上,把桑树枝拉成弓形,它也不断,也难怪家乡的人们做扁担选材时,桑木是首选,两寸宽的桑木扁担,能承受百十斤的重量,两只梨筐在扁担的两头,一起一伏,一转眼工夫,就挑到山下了,远远看去,扁担忽闪,真的像蝴蝶的一对翅膀在飞扬。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首红遍全国的歌曲,这就是白诚仁作曲并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第一句就是“桑木扁担轻又轻哎,我挑担茶叶出山村……”可见,用桑木做扁担的,也不仅仅是东北人,全中国都在用桑木做扁担。

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都吃不饱,桑树皮也成了村民的食物,一片片桑树皮被晒干后,碾成面,掺加进一些谷糠,做成饽饽,吃起来筋筋的,还有木质的清香味,好歹也填饱肚子了。直到现在,我回老家时,老人们提起当年的桑树皮面饽饽,还意犹未尽,对它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我国南方古代最早生产出丝绸,蚕是吃了桑叶才会吐丝结茧,因而才会有“把酒话桑麻”的诗句,南方是把桑作为农事来讲的,可见桑树在古人心中的位置。

距我居住的城市不远的济源市有一座奉仙观,大殿的四根梁分别是荆、柿、枣、桑。据当地人讲,这四种梁木合在一起,谐音是“今世早丧”,在道观里用这样的木材做横梁,实在令人费解,是很不吉利的,但为什么取用这四种木材,留给后人诸多谜团,在这里,桑成为“丧”的代称。而在指桑骂槐这句成语里,桑又成了屈辱的替身,代人受过,不知桑树该作何感想。

尽管多年不曾吃到桑葚了,我对桑树是始终怀有深深的怀念,因为想到桑葚和桑树,就会想到故乡,而在《诗·小雅·小弁》中曾有这样的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意思是说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桑梓也是代指故乡。桑葚的味道也正是乡情的味道,那是一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眷恋和依靠。

(压题照片采自本报资料库)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