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美丽焦作的过程中,市国土资源局承担着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的艰巨任务。为此,该局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新定位,树牢生态国土理念,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机构职能改革,完善节约集约评价机制、农村集体土地监管机制、共同责任机制,强化保红线、保发展、保效益、保权益,夯实规划体系、一张图监管、地理信息化、权属登记等工作,着力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持续提升国土资源保障水平。
严防死守保“红线”。一是着力构建耕地保护新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耕地保护的政府责任,改进和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建立市、县、乡三级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加快推进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上图、落实到地块和农户,明确保护责任、完善保护标识;完成永久性基本农田市、县两级数据库建设,建立基本农田动态监管和占用补划机制。二是加大土地整治与复垦力度。完成全市新建、续建土地整治项目。博爱、温县、修武要完成3个续建的土地规模整治二期工程,武陟县要完成乔庙乡新建一期整治项目,再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1.8万亩;启动修武五里源三期续建项目和孟州、沁阳2个新建项目,今年年底前要完成20.8万亩的主体工程建设。修武、博爱、沁阳、马村等沿山县市区要紧抓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的契机,加大辖区内1.1万亩总规模的复垦潜力挖掘力度。三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进一步加大补充耕地储备,规范补充耕地指标管理。完成黄河滩区三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为全市提供2.5万亩补充耕地储备。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该局一是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推进地质环境一体化综合整治,打造焦作市凤凰郊野公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全面完成黎明脚步山地公园、白鹭湿地公园、衡苑矿山公园、沁阳方山废弃粘土矿、中站焦晋高速公路沿线废弃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力争完成龙寺郊野公园、红砂岭郊野矿山公园、博爱县焦枝铁路月山编组站北侧废弃矿山等治理主体工程。二是继续深化北部山区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加大巡查力度,巩固“两取缔”成果,防止北部山区非法采矿(加工)死灰复燃;严格控制北部山区持证矿山数量,原则上市城区不再新建露天开采矿山,原有持证矿山到期一律关闭。充分发挥北山联席办作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全力以赴保发展。为确保市委经济工作会确定的500个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市国土资源局结合“五个挂钩”(即: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使用与征地率、供地率挂钩,新增建设用地审批与闲置存量土地处置挂钩,新增建设用地受理与依法依规管地用地挂钩,产业集聚区集约利用评价与调区扩区挂钩,节约集约用地成效与县市区政府考核评价挂钩),合理安排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一、着力强化规划管控作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规划调整条件和程序,建立调整规划评估机制,加强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用地布局,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空间。二、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500个重点项目要进行梳理排队,按规模、时序、轻重缓急,科学配置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特别是“十大建设”、开放招商、重大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用地。
节约集约保效益。该局一是提高征地效率,缩短征地周期,保证不因征地率低影响建设用地报批。二是提高供地率。2014年前新增建设用地征后供地率不低于80%,2014年当年征后供地率不低于40%。三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更加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用地建筑容积率大于1.2、建筑密度高于60%、投资强度大于4200万元/公顷的规划控制标准。四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
依法依规保权益。该局一是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履行征前告知、确认、听证程序和批后“两公告一登记”程序;建立健全征地争议调处裁决机制,保障好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加强征地补偿费的拨付与监管,确保征地补偿费的拨付主体明确、拨付程序规范、应拨付资金足额到位。创新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缴纳。二是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应保尽保。三是加大国土资源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健全执法监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网络,充分利用全市制止“双违”的工作平台,发挥好执法监察大队和国土资源警察队伍的联合联动作用,加大巡查督办力度,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反土地规划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以新农村建设为名违规开发建设小产权房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对重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公开曝光。扎实做好2013年度卫片执法检查,确保违法违规用地查处整改到位,力争实现全市各级“零问责”“零约谈”的目标。
积极稳妥促改革。该局一是加快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围绕省部合作协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指导孟州市稳步推进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完成人地挂钩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查、上报工作,加快推进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范实施;全年组织申报5个至10个项目,争取资金3000万至5000万元,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1000亩至3000亩。二是探索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三是夯实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基础。
本报记者 詹长松